本文来自

《新潮电子》

2017年01期

《新潮电子》领导数码时尚新生活,坚持以人为本,把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以通信、娱乐、移动、影像为四大基本报道方向,向读者提供最快、最新的数码产品资讯和最适用的数字消费指南,引导最精彩的数字时尚生活。

 

邮发代号 78-55邮发代号 78-55

邮发代号 78-55邮发代号 78-55

ISSN 1007-077X(国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购买纸刊

12期

11期

10期

09期

08期

07期

06期

05期

04期

03期

02期

01期

写了 495 篇文章,被 2 人关注,获得了 9 个喜欢

VR有风险,投资需慎入

看科技巨鳄们如何玩转风险行业

文/ 王健鹏
前言 对于这两年进入VR行业的创业公司而言,大部分都面临着“寒冬”的考验——是的,这些公司都还未被投资人的“骄阳”普照,就面临被淘汰出局的风险。然而另一方面,阿里巴巴宣布成立VR实验室,首次对外透露集团VR战略;;淘宝也启动了使用VR的buy+计划;腾讯则公布Tencent VR SDK及开发者支持计划……对于科技而言,这个行业似乎成了他们共同的选择。

爬得越高摔得越疼

“风口上,猪也能飞上天,风停了,还剩下什么?”——短短一两年时间,VR领域便给我们上演了从盛宴到剩宴的故事。从全球焦点、创投宠儿到营销闹剧甚至骗局,VR似乎一夜之间便走完了产业轮回。当大部分消费者还在犹豫百元内VR眼镜是否值得购买时,嗅觉灵敏的深圳华强北早早开启了“割肉保命”模式。99元、78元、58元、12元……放血大甩卖的VR眼镜售价让市场瞠目结舌,大批原本削尖脑袋想要进入VR领域的企业工厂在2016年底彻底崩溃,争相赔本大甩卖以求早日脱离苦海。

 

低门槛的VR眼镜在短时间聚集了海量企业,它们的疯狂进入见证了VR市场的繁荣,同样,它们也用血淋漓的价格表明VR领域陷入危机。不断倒下的VR眼镜企业仅仅是VR领域步入寒冬的表象之一,更多从事内容创作、应用开发乃至平台的创业企业同样大规模倒闭,当高潜力、高预期的VR领域开始释放风险时,众多初创企业开始直面生存危机。

 

倒下的VR创业明星

多而杂的深圳“华强北”VR眼镜企业倒下再多也很难引起全球VR产业链的关注,可SkullyMagic Leap这类VR领域明星企业同样也不断曝出问题。当年,Skully AR-1头盔在Indiegogo8分钟众筹25万美元,最终筹资超过240万美元,足以成为VR创业企业的代表,可谁能想到企业创始人Marcus WellerMitchel Weller两兄弟演成了一出移用公款、拖欠工资、欺骗用户的狗血剧。不但坑了近2000名个人筹款者,更让IntelRiverwoodEastLink等机构大呼上当,企业也于20168月宣告破产。

 

不要以为只有这类根基尚浅的初创企业会倒下,即使成立超过十年,在VR领域里面认真耕耘了十二年的VR内容聚合平台Vrideo同样在201611月宣告倒闭。在YoutubeFacebook等巨头的压力下,业务重叠的Vrideo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以至于最终溃败。

 

除了VR领域,Magic Leap更是全球AR/MR创新企业的代表,更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谷歌、阿里巴巴、摩根士丹利等知名公司机构数十亿美元投资,可同样上演了从鲸鱼到演示DEMO全是特效的造假风波。(可删除)

 

 

VR绝非创业者的菜

过度乐观让个人和企业疯狂涌入VR领域,残酷的现实却无情告知人们VR并非创业投资的好项目。无论是硬件研发设计还是内容生产创作,VR概念虽然离世悠久,但一直没有完整的终端产业链。从移动计算芯片到光器件乃至内容开发平台,VR各领域都需要创业者有极为完善的知识及经验储备为基础,但绝大多数个人或初创团队本身综合实力较弱,根本无法应对项目所需。从01的过程,需要巨大的投入和积淀,这显然不是创业者具备的。

 

急速成立、急速融资成为VR创业企业的共性,整个VR终端消费市场培育尚未完成的时候,低迷的市场需求及较小的市场消费量,很难给VR创业企业提供适合生存、成长的空间。融资成为众多VR创业企业生存的方式,可SkullyVrideo以及大批初创企业倒闭、破产后,手握资本的风投、企业和机构往往选择观望或收紧银根,“无米下锅”的VR创业企业显然只能在黎明前咽下最后一口气。

 

碾压弱者的资本游戏

哀鸿片野的VR创业企业让人们看到了新兴科技领域的高风险,在个人团队及小企业反思VR危机的时候,谷歌、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科技巨头却纷纷加码VR产业,让VR领域出现冰火两重天的感觉。

 

不可否认,VR在当前是门烧钱的生意。烧钱能加快市场消费者的培育速度,推动整个领域快速成长,但烧钱的方式也会加重VR企业负担,对于依靠融资生存下来的VR创业企业而言,烧钱绝对是找死。谷歌、腾讯、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本身资金体量规模足以支撑这场烧钱游戏,而且无论是并购还是投资,巨头们手里不但有钱,更有相对完善的评估体系,其选择标的往往能够得到创投机构“共鸣”,这让NextVROculus VR等企业能够持续获得大笔融资,通过手里的资金开疆扩土成为VR细分领域的独角兽。

 

VR领域的烧钱同网络约车、外卖快递有着本质的不同,VR设备及内容的研发和推广需要大量资金为支撑。CCP Games工作室的《Eve Valkyrie》游戏仅仅融到3000万美元,而他们实际需要的数额在1亿美元左右。一部名为《HELP》的VR电影仅拍摄一分钟就需要100万美元之多,按照王思聪40亿身家也仅仅只能拍摄9个小时。

 

VR内容匮乏、设备需要更新大家都知道,也都愿意参与其中,可有足够的资金参与吗?

 

科技门阀的后花园

作为新兴科技领域,VR的高门槛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资本。科技门阀不但拥有创业者难以企及的技术储备,更可以通过资金和规模直接碾压VR创业企业。无论是内容还是硬件,被融资卡住的小规模VR企业想要解决生存问题,首先得选择阵营。面对VR未来庞大的前景和可能性,Oculus、微软、HTC这些布局VR的巨头平台,势必将有一场独占内容之争。虽然说真正的开放能够很好地推动行业发展,但巨头们显然更倾向封闭的生态圈,从而最大限度掌控市场资源并获得话语权。

 

不同阵营的内容独占性的确很让消费者甚至内容生产企业厌恶,可为了获得平台从资金到资源上的支持,内容生产企业又不得不同Oculus他们达成合作协议,为其提供独占内容,无奈却是现实。而且OculusHTC Vive所使用的系统、技术特征都是不同的,想要让内容同时适配,势必要投入更多的资金、人力、资源,这对于徘徊在生死边沿的VR创业企业而言并不是太好的选择。

 

小规模企业的妥协与退让,让科技巨头们更轻松地获得生态圈的控制权,不同派系的VR阵营,也将沦为科技巨头们的后花园,这样的发展趋势在短时间内恐怕无法改变。

 

不容忽视的技术门槛

科技巨头通过排他性生态圈的构建,无论是阿里淘宝使用VRbuy+计划还是腾讯Tencent VR SDK及开发者支持计划,看似以开放的心态广泛邀请个人及企业加盟共同构筑生态圈,实际上都会以某一个或几个企业为主导,看似开放实则封闭。

//插图 -VR技术门槛

除科技巨头们拥有足够的资金实现这样的“圈地”运动外,其多年来在技术方面的沉淀和创新,同样是科技巨头分享VR领域成长红利的最可靠保障。硬件方面,VR应用无论是图像计算还是影音传输,都需要芯片处理能力及网络传输能力在现有基础上再一次实现“大跃进”的提升,才能最终确保用户终端的流畅体验,而软件应用及游戏开发方面,VR企业需要启用全新的拍摄成像及互动技术进行场景构图及内容制作,成本极高的同时对技术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大多数创业企业很难迈过这样的技术门槛。

 

新科技背后的高风险(可删除)

VR作为新兴科技应用,蕴藏着无限前景的同时,风险也是对等的。VR应用几乎没有定型的模式,每一个企业在研发软硬件的过程中几乎都是相对独立的存在,无论是终端设备还是内容,企业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和修改,试错成本往往是企业难以承受之重。

 

同传统软件应用在模拟机上反复运行,付出成本以人力、时间为主不同,VR往往需要软硬件结合才能完成研发,这样会加重厂商的试错成本,而且在终端消费市场应用需求尚未激活以前,产品销售压力也是创业企业难以承受之重。而对于大型客机企业而言,其本身具有相对完整的生态圈闭环,终端硬件或者内容都可以在自身体系中完成循环和消费,借助生态圈平台的互助,可以有效降低整体风险,可这样的模式却是其它企业难以模仿的。

 

写在最后:切勿捧杀了未来的希望

对于新兴科技而言,比泡沫更可怕的是捧杀。VR应用能够得到全球科技巨头的追捧,受到无数创投机构的青睐,其本身的确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但当前尚处VR市场开拓初期,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消费者培育和产业体系构建,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和沉淀。VR或许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但也不是人们看到的那样悲哀,时间,将成为VR成长最好的助手。

登录注册 后评论。
n
Copyright © 2016 vantk.com 远望资讯 版权声明. 经营许可证:渝B2-20030004-10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8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