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

《新潮电子》

2017年04期

《新潮电子》领导数码时尚新生活,坚持以人为本,把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以通信、娱乐、移动、影像为四大基本报道方向,向读者提供最快、最新的数码产品资讯和最适用的数字消费指南,引导最精彩的数字时尚生活。

 

邮发代号 78-55邮发代号 78-55

邮发代号 78-55邮发代号 78-55

ISSN 1007-077X(国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购买纸刊

12期

11期

10期

09期

08期

07期

06期

05期

04期

03期

02期

01期

写了 95 篇文章,被 0 人关注,获得了 0 个喜欢

富士康收购东芝?

文/ 周丁 图/ 周丁
前言 在半导体行业小步快跑进入高景气发展周期的今天,东芝出手闪存制造业务两成股权的行为立即引来众多企业,而富士康在吞下日系面板企业夏普后不久,又将目光放到了东芝身上,联手台积电,以十足的信心和诚意加入了这场并购游戏中。

被争抢的东芝闪存股权

      作为全球第二大闪存制造商,东芝准备转让该业务的两成股权。谁都知道闪存业务在移动互联时代完全是“会下金蛋的鸡”,闪存部门为东芝整体营收也贡献了15%的份额,但面临财务全面崩溃的东芝想要获得巨资活下去,不得不出售闪存业务这样的优质资产。

 

      东芝这样的举动这立马引来众多国际科技企业的争斗,苹果、镁光、海力士、贝恩资本等买家纷纷向东芝抛出了橄榄枝,而就在市场以为“买家团”基本确定的时候,富士康也联手台积电向东芝提出收购计划。东芝原本是希望引入多位股东,各自占有比较小的股权,这样一来东芝依旧能够在闪存业务上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同时解决财务危机,但这样分散的股权对“买家团”而言又缺少吸引力。

 

      半导体闪存本身是集中度相当高的领域,韩国、日本、美国三个国家企业几乎垄断了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东芝又是仅次于三星电子的第二大闪存芯片制造商,除本身产品销售前景非常不错外,东芝闪存业务股权的变动足以引发全球闪存格局的变化,注定东芝这笔生意将被争夺。

 

百亿美元的生意

      产品再好都会有个价,东芝闪存虽然是“会下金蛋的鸡”,却不意味着买家会毫无顾忌的出价买入,况且东芝还有想法引入多个买家分散股权,更不可能卖出一个天价了。早先媒体的预估价会达到2万亿日元至2.5万亿日元,但最终成交价或许1.5万亿日元都有点困难。东芝急需大量资金解决其财务问题,买家必然压价“捡便宜”,而根据其他芯片制造商给出报价,其整个业务估值为100亿美元至130亿美元,这对于东芝1.5万亿日元的目标价显然有距离。

 

      除了直接出售外,东芝也将增值扩股纳入募资考虑方式,并向基金公司递交了发行优先股的提案。简单而言,东芝并不愿意真的卖出大部分闪存股权,也不愿意丧失在闪存领域的话语权,但东芝又非常缺钱,特别是急需在短期内筹集大量资金已解燃眉之急。这样的商业生意本身已经相当麻烦了,而且日本政府对这宗生意的态度,也徒增变数。

 

存在风险的买家审查

        半导体领域企业并购很多时候都会受到国家干涉,“高精尖”的半导体技术和产品很多时候涉及国家军工战略系统,其并购、重组行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国家关注,已经有消息传出日本政府将以国家安全名义审查东芝芯片买家,不少市场分析人士都认为这样的举动会使得美国买家成为优先考虑对象,而富士康和台积电将处于不利地位。虽然日本很少使用国家安全的名义阻止外国投资,不过在2011年的时候因相机制造商奥林巴斯的光学设备用于日本军事设备中,也由政府出面中止了奥林巴斯的出售事宜。

 

      如果日本政府干涉,似乎美国企业会站在优势地位,但实际上美光科技和西部数据本身同东芝处于相同的半导体领域,如果通过交易获得较大话语权很可能面临自身国家政府的反垄断调查,从而无法在短期内完成交易,解决东芝的资金困难。而富士康准备联手并购东芝闪存业务的台积电或者韩国SK集团本身关系密切,富士康除了是SK集团第四大股东外,更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是郭台铭的表姐夫,富士康对并购信心十足的原因恐怕也是因为强强联手,加上同苹果的深厚合作关系,未必不可能出现“围标”的局面。

 

缺钱的东芝

       美国核电业务巨亏、财务再次造假……曾经风光无限的东芝近期出现资不抵债的局面,决定向能源、半导体和基础设施三大领域转型后,东芝已经剥离了电视、白家电等业务,但近十年的财务造假曝光后东芝日薄西山的现状令人唏嘘,而并购的美国核电企业西屋电气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太成功的并购策略加上风云突变的核电市场,西屋电气持续的亏损让东芝不停为其输血,直到其核心业务造血速度远及不上失血速度。

 

 

       核电领域的重大挫折让东芝疲于奔命一般地“拆了东墙补西墙”,最终不但美国核电开发公司西屋电气公司约谈威嘉律师事务所尝试破产保护,连当下最赚钱的闪存业务也不得不出售。活下去显然比谈未来更重要,东芝为了活下去已经在短期内出售了不少资产,除正在进行的闪存业务外,东芝还准备卖掉旗下收款机公司、医院、东芝机械等众多资产,以筹集更多的资金应对资金链断裂的生存危机。

 

       相比其它“零碎”出售的资产,闪存业务如果顺利出手,的确能让东芝获得庞大的资金以度过最危险的时间,但东芝如果想要继续走下去,不会消弭在历史的尘埃中,在这些资产出售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保留核心技术和未来重新返回某领域的可能。富士康提出将核心技术留在日本的建议将对东芝产生极大吸引力。

 

 

转型中的日系电子企业

        东芝只是日系电子企业的一个缩影和写照,曾经在全球范围内非常强势的日系电子企业近年来却出现持续衰退的迹象,东芝、索尼、松下、富士通等品牌在个人消费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小,日本原本在全球半导体领域拥有极高的话语权,可随着韩国、中国的崛起,日系半导体企业同时面临产业链上游压力和同级竞争,液晶电视、PC甚至智能手机等终端电子产品陆续退出大众消费市场,看似强势的半导体产品也有“啃老本”的迹象,在全产业链上战略布局的弱势让日系电子企业纷纷转型寻求新的机会。

 

 

       相比将裁员后多出的资金投入到汽车和住宅等成长性领域,并获得成功的松下,以及借助与美中韩等国厂商紧密合作、联合创新的村田电子等新兴企业,面临资金链全线崩盘的东芝、被并购的夏普无非是日系电子企业转型巨潮中的失败案例而已,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东芝、松下、索尼等老牌日系电子企业虽然不断收缩在终端消费市场的布局,却将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向商务企业领域,在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大数据等新兴领域不断布局,如果能够压中某个持续成长的领域,未来成功转型的机会也是存在的。

 

厚积薄发的制造企业

         相比艰难转型的日系电子企业,以富士康、台积电为代表的制造企业却快速崛起,这类企业最初或许仅凭借人力和制造规模在生产成本上优势赚取辛苦的加工费,但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盈利后持续对研发的投入,让这类企业出现厚积薄发的局面。台积电在2016年的营收逼近3000亿人民币,而富士康也在2016年拿到了近万亿人民币的营收。 

        当东芝为十几亿的资金“断臂求生”时,台积电在2016年便扔出22亿美元到研发上,而富士康但一个8K 10.5代生产线项目就投入了610亿人民币,蒸蒸日上的制造业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成长模式,其不单拥有成熟的制造产业链,富士康背后的鸿海集团更通过不断并购完成全产业链布局。随着全球半导体领域步入景气周期,富士康、台积电这类积淀深厚的制造企业自然分享到大量红利。

 

        半导体本身就是一个规模至上的领域,相比自身研发、建设,并购能够让富士康这类制造企业更快地实现规模扩张,尤其东芝这种急需获取大量资金的标的,在产业高景气的情况下并购这类目标,显然是非常划算的生意。

 

 

不甘于制造的富士康

        同谷歌这类纯正的互联网科技企业不同,制造业出生的富士康很少将目光放在基因生命、太空探索等短期难以见效,却能够影响人类社会生态的未来黑科技领域,沉稳务实的制造业基因让富士康更倾向一些能够快速实现盈利,投资回报率或资金流转率较高的领域,富士康借助苹果代工生产快速崛起的同时,自然认识到代工利润率低、单一客户依赖性强等问题,其一直在寻求转型。从最初单纯的CMMS代工制造模式到目前的JDM(联合设计制造管理)、ODM(委托代工)、IIDM(整合创新设计制造)等多模式并行的“航母级”科技企业,更通过试水互联网金融、牵手滴滴、并购夏普等举动创造金控商贸平台。 

       始于制造却不甘于制造的富士康已经逐渐成长为一个平台型企业,当然,这个庞大的航母实际上是富士康背后的鸿海集团,而阿里巴巴、乐视等合作伙伴更让富士康开始逐渐走出B端商务企业市场,逐渐在C端个人消费市场渗透。整个企业不断走向平台化的同时,其产品领域也在不断扩展,除人们熟悉的手机、电视外,富士康还涉足机器人制造、电商、传感器、智能驾驶等众多领域相关产品研发、制造。

 

庞大的鸿海帝国

       富士康实际上是郭台铭鸿海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说富士康想要吞下东芝的闪存业务,不如说是鸿海集团想要将半导体闪存业务纳入怀中。“八屏一网一云”的蓝图足以见证鸿海的庞大,全品类电子制造加上“沙皇”般存在的郭台铭,让整个鸿海集团在资源调配和整合上非常出色。以夏普为例,鸿海在原则上不裁员的大环境下仅花不到一年时间就让夏普重新盈利,并强势地对三星、海信等终端企业“断货”,通过鸿海庞大的内部制造产业群消化夏普产能,并以强大的零部件采购能力进一步降低夏普生产制造成本,这对于东芝闪存也是同样有效的。 

       “帝国制”的鸿海拥有极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富士康的转型实际上也是鸿海的转型,签收软银、并购夏普、抢占印度能源领域……鸿海一连串动作不单针对自身制造领域技术、生产、采购等领域的整合,更借助巨头间的深度合作,完成产业生态的嫁接与融合,从供应链的重塑到生产线的改造以及营销渠道的跨界融合,鸿海在战略上为富士康构筑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而事关东芝生死的出售业务,在鸿海和富士康面前恐怕并没有太多的比重。

 

东芝闪存只是富士康产业链的一环

       半导体闪存业务的出售事关东芝生死,更被日本政府拔到了国家安全的角度,但当我们重新或审视整个富士康及鸿海布局的时候会发现,东芝闪存对富士康并非“生死攸关”的存在,如果富士康拿下东芝闪存业务,对于其手机、智能电视等需要闪存芯片的终端设备制造而言可获得更低的原材料采购成本,至少重新规划工厂建设后光物流和关税就是很大笔费用。

 

       同时,富士康本身也有相关的移动及物联网芯片制造计划,成熟的闪存芯片制造多少能夯实富士康在芯片制造领域的基础,毕竟同ARM的合作更偏向开发和设计,而芯片制造需要不断的实践与摸索。能够拿下东芝闪存,会进一步完善富士康产业链布局,如果不能拿下,也不会对富士康及鸿海产生太大冲击。

 

编辑点评

完善的全产业链布局的战略注定鸿海和富士康不可能抛弃半导体闪存业务,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让富士康和鸿海能够凭借规模构筑壁垒,而多元化的产业布局也另其具备更好的抗风险能力,向东芝闪存提出收购计划恐怕只是富士康进入闪存业务的第一步,作为整个移动终端设备制造不可或缺的零部件,富士康想要降低成本,必然会提升其在闪存领域的话语权和控制权,收购东芝闪存的成败实际上并不能阻止富士康进入闪存领域。

       

 

登录注册 后评论。
n
Copyright © 2016 vantk.com 远望资讯 版权声明. 经营许可证:渝B2-20030004-10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8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