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17年07期

24期

23期

22期

21期

20期

19期

18期

17期

16期

15期

14期

13期

12期

11期

10期

09期

08期

07期

06期

05期

04期

03期

02期

01期

写了 299 篇文章,被 3 人关注,获得了 5 个喜欢

嘀嗒拼车获得备案证明,拼车出行迎来了春天?

文/ 湫之俟 图/ 小陈
前言 2月28日,杭州市交通运输局向“嘀嗒拼车”颁发了《杭州市私人小客车合乘信息服务平台备案证明》(以下简称“备案证明”)。据悉,“嘀嗒拼车”是全国首家获得政府备案证明的拼车合乘平台。此次备案证明的发放不仅是对“嘀嗒拼车”的肯定,更是对拼车出行的鼓励和认可。

有态度也有制度

拼车出行,作为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因方便和廉价备受乘客青睐。在上下班通勤或者在节假日返乡以及旅游等出行需求集中释放的时候,拼车出行往往会成为热门话题。不过,由于拼车出行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在发生事故或者出现车主与乘客产生纠纷之时,通常是乘客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因此拼车出行虽然很火爆,但是它的发展却算不上顺风顺水。

 

但从长期发展看来,拼车出行确实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特别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交通拥堵,对于一些长期遭受拥堵困扰的一二线城市,政府也在不断地将拼车出行纳入到斟酌范围。比如在2014年初,北京市交通委就公布了《关于北京市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意见》,它把长期存在的拼车现象首次摆在了光明的台面上。接着在2016年10月份,北京和上海又相继出台了《关于规范本市私人小客车合乘出行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对于拼车出行提出了规范化意见。同年12月,北京和上海的拼车、顺风车新规正式落地,落地后的拼车、顺风车新规在人车绑定、接单定价等方面都有所调整,显现出更多的对拼车出行规范发展的鼓励和支持。

 

不仅如此,在2016年的春运,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也曾表示,鼓励不以盈利为目的拼车出行。而此次杭州交通运输局《杭州市私人小客车合乘信息服务平台备案证明》的发放不仅仅是对“嘀嗒拼车”的肯定,更是对共享出行这一新兴领域的正式认可。

 

新政之下,拼车出行成另一发力点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对于拼车出行明确提出的鼓励和支不同,2016年7月,网约车新政出台,对专车平台、车辆和司机都做出了较高的管理和准入规范。而在网约车新政的基础上,各地也都纷纷出台了网约车细则,对网约车户籍、轴距和排量等方面作出限制,硬性要求堪称“残酷”。

 

于是,有人调侃相对于网约车,各地有关部门对拼车出行更加“偏心”。事实上这一说法从拼车出行和网约车的区别中可以看出不无道理。首先在定义上,拼车是指由合乘服务提供者事先发布出行信息,出行线路相同的人选择乘坐合乘服务提供者的小客车、分摊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费互助的共享出行方式。网约车,是指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构建服务平台,接入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通过整合供需信息,提供非巡游的预约出租汽车服务的经营活动。虽然网约车和拼车平台上都存在专职和兼职车主,不过开网约车的专职司机居多,提供拼车服务的大多都是正常上下班的白领。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区别对待”的差异?一个字“钱”!从网约车定义就可看出网约车的属性,是与出租车一样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所以吸引了许多以此谋生的专职司机进入平台。而类似“嘀嗒拼车”这样的拼车平台,集聚的多是拥有其他职业的私家车主,因为平台的理念是基于互助出行,以拉活谋生的专职司机无法从平台盈利,所以就造成了盈利属性的不同。

 

盈利属性的不同也造就了网约车平台与拼车平台车主和乘客社交关系属性的不同。网约车平台司机与乘客间为雇佣关系,也就是“谈钱不谈感情”。拼车平台的车主与乘客之间为互助关系,谈点儿钱,更谈感情。网约车司机拉活是为了挣钱,司机与乘客在出行期间基本零交流。而拼车平台是基于车主和乘客的搭乘路线,车主和乘客有可能是友邻,有可能是同一片区工作的伙伴,双方具有天然的亲切感,互助属性决定二者更平等,更有交流的欲望。据“嘀嗒拼车”公布的数据显示,“嘀嗒拼车”平台上的车主与乘客重复搭乘率已高达15%,多次搭乘后,双方更易从线上拼车关系转为线下好友关系。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前文也提到过拼车出行的优势有很多,一方面满足车主的出行需求,但又降低其出行成本;另一方面又给予乘客舒适便利的出行体验;同时,又能减少上路车辆的数量,提升道路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绿色环保出行。但对于出行平台而言,较弱的盈利属性会来带来的结果就是“烧钱”补贴现象会长期存在,只有在用户使用习惯培养完成后,补贴力度才会减小。当然在这个“流量就是金钱”的互联网时代,对于拼车平台而言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而对于拼车出行平台来说,社交属性显然尤为重要,一个标准的例子就是“滴滴打车”。在“滴滴打车”最初推出顺风车业务时,其内部透露并没有指望过顺风车产品带来盈利,反而会加深“滴滴”的补贴压力。顺风车业务就是为了增加其平台的社交属性,只有具备社交属性,滴滴平台才能做更多的商业化探索和尝试。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在于,虽然滴滴平台内已经整合了本地餐饮信息服务和游戏分发平台,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滴滴只是一个出行工具,用户黏性全部是基于出行的需求,这导致流量变现价值偏低,而社交功能的加入会强化滴滴的流量变现价值。

 

同样,“嘀嗒拼车”也在更新版本中增强了用户的社交体验,延展其社交属性,进一步强化了“嘀嗒好友”功能。从单向的信息传达变成双向的信息传达——车主与乘客的出行意愿可以彼此互通。

 

归根结底,做社交就是做规模。当拥有足够大的规模之后,无论是推出新业务还是收取服务费、广告变现等都会变得轻而易举。“嘀嗒拼车”获得备案证明如同春风吹来的积极信号,表明拼车出行接下来的发展会更加规范。

登录注册 后评论。
n
Copyright © 2016 vantk.com 远望资讯 版权声明. 经营许可证:渝B2-20030004-10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8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