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

《新潮电子》

2017年04期

《新潮电子》领导数码时尚新生活,坚持以人为本,把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以通信、娱乐、移动、影像为四大基本报道方向,向读者提供最快、最新的数码产品资讯和最适用的数字消费指南,引导最精彩的数字时尚生活。

 

邮发代号 78-55邮发代号 78-55

邮发代号 78-55邮发代号 78-55

ISSN 1007-077X(国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购买纸刊

12期

11期

10期

09期

08期

07期

06期

05期

04期

03期

02期

01期

写了 84 篇文章,被 2 人关注,获得了 0 个喜欢

知识分享型付费离我们有多远

文/ 董延斌
前言 人类对知识的需求是个海量无从穷尽的增量市场,因为人类的进化和更替就是随着获取信息或答疑解惑前进的。一般情况下,用户遇到难题时有两种解决渠道,一种是免费的咨询,一种则收取相应的培训费用。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更加便捷也更为多样,于是,一种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充分挑动行业专家的认知盈余来实现信息经验分享的知识共享经济模式就有了成长的土壤。PC时代的维基百科、Twitter、百度百科、译言也是借助这种UCG模式利用人们的认知盈余实现平台用户的积累。然而,免费的互联网获取方式需要从海量的信息里去做筛选,时间成本高效率低,且缺乏整理。于是乎,一种新型的知识分享模式走进我们眼帘——知识分享型付费。

知识分享型付费的现状

知识分享型付费目前主要有一对N和一对一两种模式。一对N模式,主要是创作者将自己的见解、知识积累或者独门消息发布在类似朋友圈、公众号、微博等大众平台上,靠用户打赏来收取费用。在建立了一定阅读基础后,再向广告模式进发。然而,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这一条路并不平坦,曾经有一个知名的媒体评论人在自己的朋友圈这么说道:“写了150篇深度科技评论,每篇只有数百个阅读,一共赚了不到2000元的赞赏费。同比那些娱乐大号、情色号、洗稿、抄袭、拼凑号、段子手们却轻松获得10+的阅读,这是知识分享者的尴尬。”当然,这种大众性的知识分享成功的还是非常多,不过他们都将收费落脚在广告端,并非读者本身。这种一对N的知识分享商业模式已经成熟,我们这里也就不再多说。

  和咨询公司、教育培训机构、问答型网站等一对多或多对一不同的是,知识共享经济模式是一对一的服务模式。无论是靠我、1英里一对一的电话/在线沟通,还是在行下一对一的见面聊,这种一对一方式,都是在为针对性、私密性的知识服务提供场景;也为建立深度的人际链接创造了可能。更重要是,此时知识分享不再局限于“强关系”的圈子内部,而让“弱关系”的牛人也参与进来为自己出谋划策。这既完成了媒介改变信息不对称的本质任务,又让知识实现了可复制并使得共享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套用萧伯纳所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这正是知识共享的真正杀手锏:无“内耗”却可产生纯增量价值。

 

对知识交易感的态度

  的确,有了知识共享经济模式,智客行家们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来帮助用户解答各类问题,这种智慧交易方式避免了用户不停去问“熟人”的尴尬,也让学员与专家保持纯洁的“金钱联系”。但在被“士农工商”的传统文化或多或少影响的当下,在“谈钱伤感情”的时代,把专家的时间和知识明码标价是否需要一个平衡的尺度。这类一对一的兼职知识共享平台更是,专家与学员的会面频次都不会太高,平台若要提高交易频次和交易量,势必会扩大用户规模,但一旦用户量增大,信息筛选的成本就会提高,一对一沟通的质量就会受影响。另外行家总是相对少的,大多数用户的需求怎么满足,难不成都变成“大班上课”“视频演讲”?

因此,要做好一对一知识分享平台首先要具有以下三个特质:

  第一、高价值信息的获取,这包括如何筛选出真正有质量的知识,实现行家过滤,如何提高这些行家对平台的依赖,以及如何保障专家服务的质量。

  第二、高质量信息的高效匹配,这包括对知识检索与推荐的效率,以及最终促成交换的满意程度。

  第三、信息价值的评估,这包括定价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

  

专家对砖家

单纯依靠大V、大咖、网红撑起的平台,一旦热情冷却,将因为没有扶植足够多的草根而丧失生命力。事实上,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不是所谓的大V,公知,而是真正扎根在各个行业但不太起眼的专家。真正有实操经验的行业大拿最稀缺的是时间,而不是那几百块咨询费。而对于一些特点的人群,如视时间为生命的精英人群,求知若渴的五好青年,追求仪式感的狂热粉丝等,收费并不件困难的事。但我们却需要摆正态度,无论如何,都得重视这些原则。如果知识技能型平台只是大V们的福音,而不是大多数普通用户的“福音”。那么真正享受到红利是只是初期的大V,他们在知识技能类分享平台上实现“割韭菜”“拔鸡毛”、变现后就留下一地鸡毛,这是杀鸡取卵的一次性买卖。

但当绝大多数用户被冷落时,知识就不再因分享而流淌,反而会因为大V的存在而阻塞。所以我们需要千千万牢牢扎根在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他们不在乎一时得失,在短期利益和长期效益,在立竿见影和细水长流中,他们选择后者,做一口口钻井,源源不断共享知识能量。而作为平台,则需最大发挥连接价值,快速匹配,让拥有钻井能力的普通知识技能人群加快能量释放。

 

要规模化,更要连续性

知识共享经济实质是认知盈余的一种演化,这多是一对一个性化私密性C2C的模式,这就注定无法让知识提供者实现标准化。并且知识经济本身是一门注意力生意,注意力与知识信息质量和数量正相关,而质量和数量与知识提供者和创作者的能力相关,他们只能随着时间线性增长。Papi酱即便每天产生一个视频,一辈子也只能做那么多。

事实证明生产内容就是榨干自己的过程,能持续产出高质量的,只是少数,除非不断汲取新能量。那怎么办呢,做交叉性服务,做横向连接,罗振宇的”得到”app就不敢把知识性内容限于商业评论,而是逐步加上了音乐品赏等内容。

 

写在最后

总之,知识技能类分享型平台在盈利收费这件事上还需从长计议,首先得站在绝大多数长尾用户的那边,为用户提供路径或方式,创造连续长久的价值,最后才有机会收获掌声和金钱。

登录注册 后评论。
n
Copyright © 2016 vantk.com 远望资讯 版权声明. 经营许可证:渝B2-20030004-10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8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