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17年12期

24期

23期

22期

21期

20期

19期

18期

17期

16期

15期

14期

13期

12期

11期

10期

09期

08期

07期

06期

05期

04期

03期

02期

01期

写了 192 篇文章,被 4 人关注,获得了 3 个喜欢

移动互联网+健身,热潮背后的暗战

文/ 李基果蚂蚁虫 月贝凡

 

每到晚上十点,朋友圈里便会出现一道独特的刷屏风景——晒运动成绩。健身相关的APP和新型健身房,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旺盛需求下,一场围绕健身的暗战,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点燃了战火。尽管目前移动互联网+健身还处于野蛮生长阶段,但行业格局的确立不需要太长时间。

  

 

健身潮起,创业者疯狂圈地

 

从早年的“郑多燕”热,到如今的微信运动,互联网健身愈加如火如荼。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用户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让互联网健身企业更方便、更精准地找到自己的潜在用户。与此同时,各种健身APP和智能硬件纷纷推出……

 

各式各样的健身APP层出不穷

如果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有一千种运动方式就至少有一千个不同的健身APP。当国民对健康的认知提升,健身热遇到了移动互联网,各式各样的健身APP就应运而生。通过一个APP连接某项运动的众多爱好者,并为他们提供服务,成为不少创业者的不二选择。

 

共享单车能够这么火,除了确实能解决城市用户的最后一公里的出行刚需外,还得感谢众多骑行APP打好了群众基础。尽管中国曾经号称为自行车王国,但随着城市扩大和汽车的普及,一度导致使用自行车的人群锐减。好在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兴起,为众多爱好者创造了聚群共同运动的机会。《行者》、《咪咕》以及《野兽》等众多骑行APP应运而生,推动自行车骑行热恢复。

 

除了骑行,在国内马拉松也日益火爆,而与马拉松一起大火的还有跑步类APP,《悦跑圈》和《乐动力》算是其中的典型。它们一方面从运动出发为用户提供专业性指导服务,另一方面通过跑团和线上赛事试图切入社交,获得更大的市场价值。

 

另一边,阳刚之美是肌肉,健美新概念的兴起,不但让众多男性爱好者以肌肉健硕为美,而且一些年轻女性也以显现出腹肌为耀。Keep是肌肉类APP中的佼佼者,它可根据用户场景、健身目的、有无器械编排各种训练计划,号称4分钟也可以完成一次健身训练。

 

与上述健身方式相比,瑜伽更重在塑身和内在调理,因而受到了广大职场女性的欢迎。由于练瑜伽需要专业指导,因此大多数的瑜伽类APP都是从课程、专业教练的角度切入。在拥有足够的用户数量基础后,再通过“社群+电商”,或收费教程等内容来获利。代表APP《每日瑜伽》,据说其在线课程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现金流,而自有品牌的瑜伽类产品卖得也不错。

 

当然,需注意的是,健身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老年人市场同样也有广阔天地。老年人运动中,广场舞当仁不让地排在第一。但凡有空地处,无论小区还是场馆,都有大妈大爷们的广场舞身影。广场舞相关的APP也正成为夕阳经济产业中的新星。有人从中嗅到了商机,《糖豆广场舞》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家。

 

除了APP,还有各家的运动手环(手表)

除了各式各样的健身APP之外,还有诸多运动手环与运动手表将互联网和运动结合在了一起。

 

2011年秋天,Fitbit公布了同名产品Fitbit记录器。这支小小的塑料块里含有三维动态感应器,把这玩意儿别到身上,一整天的动作都可以记录下来。因为这款记录器备受市场的欢迎,随后Fitbit趁热打铁,推出了多款运动手环,摇身一变成为全球最大的可穿戴设备企业。

 

嗅觉灵敏的国内企业自然也没有放过这个机会,2014722日,小米手环正式亮相,小米手环延续了小米产品一贯的高性价比,定价仅为79元人民币。因为低廉的价格和记录睡眠、记录步数等功能,小米手环同样备受追捧。目前,小米手环系列产品的销量已经超过了苹果的Apple Watch爬到了全球第二,甚至对Fitbit构成了直接威胁。国内还有荣耀畅玩手环等众多类似的产品,但需注意的是,国内的运动手环同质化十分严重。长此以往,国产运动手环会不会难以打开健身大市场,而沦为单纯的工具性质产品?这恐怕并非杞人忧天。

 

除了这些已入局者,市场研究公司CCS Insight曾预测,“2016年谷歌还将开发一个轻量级版本的Android Wear,用于廉价健身手环。使用这一软件平台的首款设备将被称作Nexus Band。为了更好地了解其用户,提高广告价值,为Google Fit计划奠定更坚实的基础,谷歌不能承受失去数以百万计健身手环生成数据造成的损失。”虽然截至发稿前,还没看到具体的Nexus Band产品,但可以肯定的是,谷歌推廉价运动手环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智能运动功能化,独角兽诞生尚需时日

此外,互联网健身产品还在其他细分领域有所进展,比如咕咚智能跑鞋和小米电动滑板车等。它们都是在运动产品的基础上增加了智能功能,可实现数据采集和传输。不过,目前由于成本原因,尚未在同类产品中占据优势。

 

从整体趋势上看,未来智能运动产品的形态会越来越多样化。不仅是打造运动手环和健身APP这些产品,还会在衣服、鞋子和太阳镜等日常生活用品集成部分健身功能。相比前者来说,后者的好处就是无需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具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当然这样的产品更偏重于硬件本身,传统企业的品牌和供应链优势更大一些,如何让互联网健身产品从极客走向大众,是创新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当下,移动互联网+健身的创业大潮已经开启,App Store中健身APP数量达到了3000+,逐渐升温。一些创业公司在内容服务、电商等商业模式上做了积极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无论是商业模式和规模效应仍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角兽尚未出现。整体而言,目前还处于一个同质化严重的早期市场,仍有待于市场进一步培育和发展。

 

  

 

 

那些健身热潮中的明星产品

在人人都管自己叫跑步爱好者的年代,健身APP和健身场馆人气高涨,吸引了很多创业者投身其中。经过几年的耕耘,他们中间有的已经具备一定的体量和声量,成为领域中的明星。

 

悦动圈:把运动当游戏来做

朋友圈里健身热潮的到来,让各大运动类的APP跃跃欲试——都想要在健身这个“万亿元级”的市场中有所作为。

 

《悦动圈》就是其中一位。最近,《悦动圈》的母公司悦动天下宣布获得了1亿元人民币的C轮投资,这也意味着在3轮投资之后,它已经给自己拉到了超过3亿元人民币的投资额。之所以能够吸引到资本大佬的关注,就在于《悦动圈》率先提出了“健身游戏化运营”的口号。简单来说,《悦动圈》不仅集合了计步、跑步、健身和骑行等不同的运动方式,还加入了PK、撒红包与社区这些不同的玩法,最后还顺便在自己的平台中卖卖货。通过这一系列手段,《悦动圈》让用户能够尽可能的在APP中停留更多的时间,从而去主动了解APP的功能,并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

 

目前,动天下宣称《悦动圈》已经是国内唯一实现盈利的运动平台,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的社交性已经超过了其实际作用。

 

不过,《悦动圈》的成功恐怕很难被全盘复制,因为它的老板曾经在腾讯担任过QQ游戏大厅的要职,不仅深谙怎样才能吸引用户加入一个“游戏”之中,而且还和腾讯的关系特别亲近。这就使《悦动圈》能够和QQ运动进行深度合作,以QQ运动为媒介,向用户派送红包。而用户为了提现,就必须首先下载《悦动圈》。也就是说,传说中2亿的注册用户,可能多多少少都有些“水分”,很多人恐怕在提了钱之后,就会直接流失。

 

咕咚运动:撒网与捞鱼

那么,没有QQ运动加成的其他平台,又该怎么做呢?比如说,咕咚运动最近就调整了自己的战略,开始进军企业市场。

 

如果说《悦动圈》的老板是半个游戏人,那么咕咚运动的老板则是一个运动人,他不仅自己参加了多场马拉松比赛,而且还表示要推动100个有影响力的人也去跑马拉松——其背后的目的,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推动更多人关注马拉松这个运动,而是瞄准了这些有影响力的人背后的企业。可能很多人对于“上有所好”这个事情没有特别的概念,但事实是,老板的喜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的喜好。在吸引了张照样、姚劲波与杨浩涌等互联网大佬加入自己的朋友圈之后,咕咚运动就迅速推出了《企业咕咚》APP,并推出了全国首届企业运动争霸赛,要企业和员工加入到其中。

 

大家都知道,运动类APP是有一定排他性的,毕竟谁也不愿意在运动时带着三五个运动手环,并装上一大堆APP。而以企业为单位,鼓励更多人使用《企业咕咚》,无疑会慢慢将一些小竞争对手挤出这个圈子。

 

Keep:从室内到室外

要说谁是国内运动平台中的“清流”,那应该就是Keep了。自从苹果CEO库克造访过Keep之后,它就已经自带X格光环。这样的平台自然要针对自己的小清新用户群,推出一些更有X格的服务——比如说户外运动。

 

不要以为开个运动记录,然后顺着江边跑个5km就能叫“户外运动”。对于小清新来说,真正意义上的户外运动,首先就要满足一点——不是谁都能随便完成的运动。比如说Keep现在正在热推的TNF100,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运动。TNF100包括了10km25km50km100km等多个越野跑赛程,而且在比赛行程中,还会每隔一段路就加入各种补给设置,参与者跑累了就可以停下来歇一会吃个野餐。与其说是运动,不如更像是同好聚会。

 

Keep在这其中所扮演的,不仅仅是主办者的角色,还以“这个运动消耗很大,大家要首先经过比较专业的训练”为名,吸引了大量用户去下载它的APP。其实绕了一个大圈子,人家比的就是专业性,在跑步这个领域难以拉开差距,那么就用越野跑来向大家演示什么才是专业的运动平台……

 

新型健身房:悄悄在都市中兴起

可能很多一线城市的市民都有注意到,最近在自己城市之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一种新型健身房。这种健身房没有太多设备,甚至连更衣室都没有,在一个集装箱大小的空间里放几个音响、安装几个灯,就能开业。用户在需要时就直接进去跳上几十分钟,然后大汗淋漓地出去。这些健身房虽然看起来简陋,但其实如今已经受到越来越的用户和投资人的喜爱。

 

最近,光猪圈就已经完成了3500万元人民币的A轮投资,而超级猩猩则完成了5000万元人民币的B轮投资。而诸如青鸟健身、LikingU-24这样的品牌,也相继踏上融资之路。这些企业一般不卖手环,不推APP,在快节奏的大城市中,它们和诸多运动平台和平共处,在线下给了上班族一个迅速释放自己的实体场所。

 

据预计,到2025年,国内健身休闲产业有望突破3万亿元人民币。年轻化生活方式的打造,将成为移动互联网下半场的主旋律。而国内如此之多的运动平台,现在都已经开始在布局这个庞大的市场。但是正如上文所说,闹腾了那么久,现在只有少数平台和APP才能实现盈利。可以想见,在这个“春天”到来前,会有很多创业者倒在路上。最终的赢家会是谁呢?这,就需要时间来验证了。

 

 

 

  

 

移动互联网+健身,怎么玩儿?

 

现如今,健身在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小市场,吸引了大量的玩家入局角逐。有的从线上APP出发,有的则在线下健身房蓄力,玩法各不相同。不过,圈用户成了市场初期,大家共同的选择。

 

移动健身的四大流派

尽管还没有独角兽企业产生,但是移动互联网+健身领域的玩家可不少,他们对于传统健身行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有趣的是,不同的玩家各自出发点不同,也带来了各自不同的玩法。不过总的看来,主要有四大方向。

 

1.从硬件切入

在这一波移动互联网+健身的创业浪潮中,打头阵的当属以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为代表的智能硬件创业者了。

 

正如前文所说,小米和华为等,正是其中的代表。这些智能手环产品可以监测用户的运动轨迹,走路情况,有的甚至还可以测量用户的血压和心率等健康数据。更重要的是,如今智能手环普遍价格低廉,能够让很多不舍得去健身房办卡的人,也能够体会到健身的乐趣。智能手环的厂商们则通过监测用户行为形成大数据,然后再通过用户手机中的APP提供数据统计功能,并结合云端大数据为用户提供一定的健身建议。他们希望从这个角度,切入到移动健身这个更大领域。

 

在智能手环刚刚问世的那两年,一时风光无两,市场销售成绩喜人,大量的智能手环品牌在2014年先后面世,甚至还由此催生出了功能更强大的智能手表和智能跑鞋等产品。不过,短暂的美好时光之后,智能手环市场很快出现危机。被誉为“智能手环鼻祖”的Jawbone于去年年中停止了其UP系列手环的制造,并将库存卖给第三方经销商以换得收入保证公司运作。

 

这个市场虽然品牌和产品众多,但在功能方面大同小异,同质化严重。各路产品的核心部件无外乎是运动传感器、电池、内存芯片、蓝牙通讯模块、震动马达和体动记录仪等,最主要的差异则来自于外形设计。同时,智能手环的功能单一性问题,也开始显现,这些依附于手机和APP存在的产品主要作用也就是记录运动轨迹和计步,用户新鲜度很难得到保持。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高调的智能手环之外,健身潮也引起了上游的健身器材厂商的关注和布局。专业开发健身器械的英派斯集团就是其中的代表,这家公司如今已经逐渐打造出了一个自供自营自销的健身品牌模式。

 

2.从社交切入

智能手环这类设备落寞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功能可替代性强。用户使用最多的计步功能,如今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微信》的方式实现。更重要的是,这些健身相关的手机APP,在功能上和可操作控件上,也胜于智能手环。或许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诸如咕咚这样的手环厂商也纷纷转型重点做健身APP

 

线上APP平台的第一个玩法,就是社交,通过健身建立高黏度的社群。比如,刚刚提到的咕咚,如今就自我标榜为“全国最大的全民运动社交平台”。运动社交是一个不错的概念,也有很大想象空间。很多APP平台为了打造自己的社群,纷纷以打造运动文化入手。

 

比如,刚刚获得融资的悦跑圈,此前已经与中国田径协会达成战略合作,涉足线下马拉松赛事,附近的跑团也被当成是APP的重要功能。目前,悦跑圈已经培养了超过5000个跑团。而每年由跑团自发的赛事数百场,每年举办参与的马拉松赛事更是超过10场,悦跑圈由此建立起了自己的约跑文化,也壮大了自己的社群队伍。

 

相对于悦跑圈,Will陪你跑的社交模式则更注重线上部分。Will陪你跑建立了一个线上的虚拟社区,每个人都可以有虚拟形象。通过用户在线下的运动成绩,可以对应在线上改造自己的虚拟形象,实现游戏般的社交体验。

 

通过社交获得了足够的用户量级和黏性之后,为用户提供专业跑步建议与相关跑步装备,是很多健身APP的通行做法。而从欧美等成熟市场的情况来看,举办自有品牌的跑步(运动)赛事,是一个可行的盈利方向。事实上,由跑步赛事所产生的直接收益以及周边奖牌、装备的销售,已经成为悦跑圈的重要赢利点。

3.线下O2O模式

除了社交,线下O2O则是很多APP平台的另一个重要突破方向。

 

《全城热炼》、《小熊快跑》和《叫练》等APP,则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他们的主流玩法就是,通过更低的价格,降低线下健身房的消费门槛。

 

以《全城热炼》为例,用户通过APP购买了相应的套餐之后,就可以到和《全城热炼》合作的线下场馆去健身,每个场馆可去三次。价格方面,除了99元人民币的“月卡”套餐外,APP还提供了199元人民币的高级月卡套餐,899元人民币的年卡套餐以及699元人民币的尊贵月卡套餐。

 

自《全城热炼》APP上线以来,已经积累了几十万用户,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南京、西安等地共发展了2600家线下签约场馆。《全城热炼》创始人司维认为,普通健身房50%左右的空置率和用户的健身需求没有对接,这个市场空当值得自己投入精力。不过有意思的是,其官方在我们发稿期间却无法访问。

 

除了《全城热炼》这样直接和线下健身房联动的O2O模式,健身平台中也还有其他的一些玩法。比如,尝试通过运动周边装备实现品牌变现。不久前,悦跑圈创始人梁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会与世界顶级运动品牌合作,今年在广州开一家运动主题的线下店。

 

而《健身坊》的玩法更为独特,它所瞄准的对象并非普通的健身用户,而是俱乐部。通过和俱乐部间的合作,进而尝试O2O这条路。

 

4.重度模式

对于很多移动互联网的创业者而言,风险更高的重度模式并非他们的首选。不过,在移动互联网+健身领域,还是有不少玩家选择了走重度模式这条路。Keep、乐刻运动、光猪圈和超级猩猩就是这一玩法的代表。有意思的是,同样是重度模式,玩法也有很大区别。比如,Keep重点押注的是内容,而乐刻运动、光猪圈和超级猩猩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线下场馆方面。

 

Keep平台上有大量的专业健身视频教程,它们也是Keep的核心竞争力。去年6月在获得自腾讯的C+轮战略投资时,Keep创始人兼CEO王宁曾透露,这轮融资的核心目的是希望能用更多的资金,深耕内容与品牌。Keep上线之初仅有7项训练计划和16项单次训练,到去年年中就已经增加到了20项训练计划和76项单次训练。随后,Keep又引入了一系列奥运明星课程——邹市明拳击、战斗跳绳、邱波集训和刘湘集训等内容。

 

在内容上的重金投入,也让Keep获得了回报。到今天,Keep的用户数已经超过8000万,在App Store分榜排行里稳居第一。如今,Keep还与优衣库、新百伦、碧欧泉、新西兰航空和North Face等品牌进行合作,联合推出主题健身课程,尝试实现流量变现。

 

光猪圈的重度,体现在大量的线下门店上。其核心玩法是,利用线上APP搭配线下自营+加盟健身房的模式,形成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光猪圈计划为有实力的100个城市合伙人,免费提供器械,降低用户的加盟门槛,并帮助提高单店的运营效率。而目前,光猪圈单店的最大容量应该在450600人左右。根据其199元人民币的月卡收入计算,单店会员卡收入接近9万。可见,一个80万元人民币的店面,回本周期并不短。

 

产业链的快速成长

随着市场需求的进一步走高,移动互联网+健身势必也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竞争也将愈发激烈。此前智能手环厂商一直鼓吹的运动大数据,目前还并没有真正展现出其价值,接下来这或将是创业者们会努力突破的一个大方向。

 

事实上,随着移动互联网领域这股健身潮的兴起,整个产业链都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除了前文提到的健身器材生产厂商思路的转变,更多的跨界合作也将出现。除了Keep和优衣库等品牌的这类合作之外,健身平台还可以向更上游的健康食材,或者下游的医疗保险等领域渗透。围绕健康,构建一个完整、饱满的产业链体系。

登录注册 后评论。
n
Copyright © 2016 vantk.com 远望资讯 版权声明. 经营许可证:渝B2-20030004-10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8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