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17年20期

24期

23期

22期

21期

20期

19期

18期

17期

16期

15期

14期

13期

12期

11期

10期

09期

08期

07期

06期

05期

04期

03期

02期

01期

写了 213 篇文章,被 3 人关注,获得了 5 个喜欢

难过体验和成本关,共享健身征途遥远

文/ 蚂蚁虫

借共享经济热潮,最近如今觅跑和抖吧等共享健身项目开始涌现。通常打上共享旗号,创业项目立即名声大噪,风投便蜂拥而至,仿佛前途一片光明。那么共享健身的市场前景到底是怎样呢?

 

共享健身,借市场增长热潮来袭

当前具有代表性的共享健身项目,主要是觅跑和抖吧两家共享健身仓。有意思的是它们几乎在同一时间诞生,运营模式基本雷同,并都宣称看好国内健身市场的巨大潜力。

 

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健身房行业市场需求预测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健身房市场产值仅700亿元人民币(无特殊注明,以下提到的金额皆为人民币),随着健身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和健身房商业模式的进一步成熟,我国健身房市场预计仍将保持稳健发展。在健身俱乐部数量和会员人数迅猛增长的推动下,预计2017年健身房市场规模将逼近900亿元,未来五年有望保持12%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0年将达到1230亿元。

 

从健身人口渗透率来看,中国内地仅为0.49%,与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10%以上渗透率相距甚远,也比邻近的日本和韩国等低了近9成。较大的差距,表明中国内地健身房行业的用户基础薄弱,但同时也显示潜力空间非常巨大。

 

共享健身仓获客的痛点:用户体验和价格

共享健身仓的商业构想看似非常有创意,但成功与否是要看其产品和服务能否获得用户的认可。共享健身仓想征服用户需要跨过两大难关:用户体验和产品价格。

 

首先,共享健身仓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用户角度看来体验并不算太好。共享健身仓提供的是密闭空间里的跑步机服务(至少目前如此),空间狭小、功能单一,而且仅为一个人使用。现实中可供用户选择的替代产品很多,比如专业健身房、户外跑步、小区健身器材和自购跑步机等。

 

其次,虽然号称随时随地为用户敞开健身大门,但受资源的限制一个小区内投入的共享健身仓数量非常有限,加上健身使用时间较长,实际很难满足用户的碎片化需求。比如说某小区有两个共享健身仓,但同时产生碎片化需求的用户超过2个人,就会造成用户流失。久而久之,想用但总用不上的这些小区用户就会逐渐产生排斥感,对其避而远之,选择其他替代产品。

 

另一个影响用户需求的是价格。觅跑实行单一价格制,5分钟1元,一小时下来是12元。抖吧的计费方式采取类似滴滴出行的动态定价模式,最低至1/小时,最高达到16/小时,均价为10元/小时。作为偶尔跑步的小区居民来说,这个价格并不高可以接受。

 

但共享健身仓布局在小区里,显然是想以就近的地理优势吸引居民成为自己的长期用户,从而获得稳定收益。那么这个价格就没有什么优势了,以每周三次、每次1小时计算,则用户的年消费在1500元以上。这个价格足以买一台中低档的跑步机,或者再添几百元,办一张健身房的年卡,享受更专业、更多样化的服务。

 

综合上述的因素来看,共享健身仓能吸引到的是喜欢尝鲜和偶尔健身的用户,很难切入长期健身用户群体这个最有潜力的市场。

 

运营成本高,健身仓或陷入叫好不叫座

关于未来,目前觅跑和抖吧都表示得信心满满,认为自己的成本可控,成本收回时间短。觅跑宣称共量产后单个设备成本约1万元人民币,加上50%的能耗、折旧和运维成本,年化成本在1.5万元人民币左右。按日均5~6小时的有效使用时长,单仓日收入在70元左右,回本周期在8~10月。而抖吧透露其共享健身仓单个成本约2万,预计运营回本期的时间保守估计在6个月左右。

 

但事实上共享健身仓的运营成本实际可能要高得多。这里不说市场营销和运营成本,只讨论他们没有提及的租金。众所周知国内大城市房租很高,是企业最大成本开支之一,小区内也不例外。共享健身仓占用了小区空地,其房租成本可参考社区底商。北京非中心城区如东坝和常营等地,社区底商房租在每平方米4~6/天以上,中心区域动辄十五六元/天,而且面积越小单价越高。以此保守计算,占地面积5~7平方米的共享健身仓,年租金成本至少在1~ 1.5万元区间,甚至更高,这就相当于在觅跑目前的年化成本基础上至少翻了一番。

 

此外,小区的公共区间属于全体业主,物业公司并没有权利处置相关事务。这意味着共享健身仓入驻小区时还将面临更多的争议,其规模化的道路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

 

当然互联网创业都有着比较长远的眼光,与共享单车等一样,共享健身仓项目也纷纷将流量入口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而不仅限于功能型产品功能。

 

这个策略方向固然没错,但首先要有规模和用户,有实现盈亏平衡的基础业务,才有可能去谈流量入口的理想。滴滴出行、摩拜单车和ofo等企业现在坐拥上亿级用户量,至今仍没有能确定其流量入口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资源利用效率低的共享健身仓现在就谈这个问题,显然有些过于遥远。现阶段,共享健身企业们还是先想办法改善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努力降低成本和价格、提升用户体验,更加现实得多。

登录注册 后评论。
n
Copyright © 2016 vantk.com 远望资讯 版权声明. 经营许可证:渝B2-20030004-10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8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