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

《新潮电子》

2017年12期

《新潮电子》领导数码时尚新生活,坚持以人为本,把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以通信、娱乐、移动、影像为四大基本报道方向,向读者提供最快、最新的数码产品资讯和最适用的数字消费指南,引导最精彩的数字时尚生活。

 

邮发代号 78-55邮发代号 78-55

邮发代号 78-55邮发代号 78-55

ISSN 1007-077X(国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购买纸刊

12期

11期

10期

09期

08期

07期

06期

05期

04期

03期

02期

01期

写了 84 篇文章,被 2 人关注,获得了 0 个喜欢

扩张、并购以及出局

共享单车的明天在哪里

文/ 董延斌
前言 说到共享单车,这种解决大部分用户到家“最后一公里”的共享经济产物在去年及今年初无疑是最热门的。而在今年初之后,随着资本市场对共享单车市场的急躁心理,以及大金融环境的严峻形式,共享单车这一曾经在风口上的“独角兽”即将经受一次残酷的考验。

多彩共享单车的背后是资本的贪婪

在2017年初,共享单车的市场竞争陷入了白热化,一时间从OFO的“小黄”,到摩拜单车的“小黄”,再到优拜单车的“小绿”,再到Bluegogo的“小蓝”……一直到最后离谱到拥有所有色彩的七彩单车。而在色彩疯狂刷新的同时,用户则一直抱着“留给共享单车的颜色已经不多了”这样的旁观心态,因为说老实话,对共享单车这样的事物,用户是存在需求,但你要真说用户黏性,那就纯属开玩笑了。

 

那么又是什么象“打了鸡血”一样疯狂催生不同品牌的共享单车呢?当然是贪婪的商业资本,商业资本始终具备逐利性,没有利益的事情会有商业资本介入吗?而且,对商业资本来说,一旦在共享单车这样庞大的市场上取得垄断,那真是可以直接躺在床上数钱了。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整个共享单车行业陷入了“烧钱”的疯狂,据不完全统计,从2016年1月开始至2017年10月,共享单车市场共获得了39笔融资,金额高达184亿元以上,22个月的平均融资额在8亿元以上,这还只是已经透露的部分,还有部分未透露和战略投资未计算在内。

 如果有心,可以对比下数年前网约车市场进行惨烈竞争时的数据,现在的快节奏市场竞争已经不是在“烧钱”了,而是一边“印假钞”一边“烧真钱”。

 

押金是共享单车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共享单车品牌向用户收取押金是通行之道,这和我们之前向路边的自行车摊缴纳押金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避免出现自行车损坏、丢失等意外状况。但是由于共享单车的特殊性,这个押金实际上并没有对运营商起到保护作用,它的存在实际上是以金融手段来保证用户对某一品牌的共享单车有黏性,“因为我有押金,所以我就用某品牌的共享单车”是最初的设想,但现实是用户为了有多种选择,往往会根据自己面临的实际状况多缴纳几个品牌的押金,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下,“反正不贵,而且还能退”就成为了消费者自己的选择。

 

对共享单车来说,押金最正统的用途应该是专款专用,虽然保证有一定的流动性,但起码可以有银行短期存款的利率(请注意,有时银行的短期存款利率是足以牟利的存在)。押金有一些风险的用途是拿来进行商业投机,如投资期货、股票等,但在当前成熟的商业监管之下,此类行为一般会被认为是挪用资金,属于犯罪行为,所以不太可能。对共享单车品牌来说,对押金风险最大的用途是拿来填补融资前的资金漏洞,这样一旦某次融资不成功,就可能发生押金退还困难,进而演变成挤兑,最后导致品牌倒下。

 

也许是之前有预见,少数共享单车品牌提出了押金专款专用,并接受银行方面的资金监管,但对更多的共享单车品牌看来说,用户的押金就是生存下去的“救命稻草”,有了押金,就可以向自行车工厂下订单,投放更多的单车,这样就能获取更多的押金。怎么样,这套逻辑熟悉不,像不像著名的“庞氏骗局”?

 

资金链断裂的牺牲品并不无辜

商业资本的本质是贪婪的,而贪婪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急切到“饥不择食”的嘴脸,这幅嘴脸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将互联网企业当作金融行为来进行运作,当然这也是时下很多互联网企业的通病,炒作、上市、卖掉……很多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基本就是这个套路。从公正的角度出发,将产业作为金融行为来运作其实并不算出格,但请保留基本的底线,将泡沫吹得弥漫整个行业,最后伤害得可不仅仅是吹泡沫的人,还有一众旁观者,虽然这些旁观者可能并不无辜。

 

再有钱的“土豪”显然也架不住共享单车的“烧钱”速度,于是危机在2017年中就悄然开始,先是50天内接连3个共享单车品牌宣布停止运营,接着10月又有数家共享单车曝出押金退还困难。而到了11月中,又是2个共享单车品牌宣布停止运营,更可怕的是,其中还有拖欠订单费用、押金、员工工资直接跑路的。这是相当可怕的事件,企业破产清算,债务如何计算当然有专业人士操心,无力偿还债务也请自行低调,但如果债务人毫无歉意地宣扬自己不用债务,那换到谁也会觉得心里不太舒服。

 

在最初三起倒闭事件中,可能是由于规模较小的原因,品牌运营者干净得体的退场,并无拖欠的债务,保留了做人的基本底线和道德;而到了最近,停止运营的共享单车品牌带来的不仅是堆积如山的废品,消失的押金,还有欲哭无泪的一众供应商和消费者,更糟糕的是,他们居然还有脸宣扬:我破产了,所以损失请自行承担。背后还有更多的受伤害者,他们的未来怎么办?

 

审判之下,整个行业里几乎没有无辜者。这也是前面说的,旁观者可能并不无辜的重要原因。

 

并购是苟延残喘还是新的出路

2017年10月,共享单车行业首起并购案发生,永安行宣布合并收购哈罗单车。到目前为止,这似乎是共享单车行业中最意味深长的一次合并。本次并购的永安行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公共自行车运营商,拥有6年的运营经历,在全国100多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运营管理团队,现有的公司员工人数超过4600。其主营业务是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研发、销售、建设和运营,主要客户是政府机构、以三线以及以下市县为主。一个曾经被挤兑到没什么话语权的运营商,反手收购了自己的竞争对手,简直就是奇迹般的翻盘。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之前国内曾经花费了相当多的资金和人力去构建城市公共自行车,而共享单车行业的诞生,直接宣告了之前一些主要城市已经构建成型的公共自行车体系崩塌,至少之前北京、杭州曾经非常方便的公共自行车在共享单车行业火爆之后就消失无踪了。此次收购案第二个需要关注的重点是,此前永安行实际上也入局了共享单车行业,但在8月上市之后,曾经削减过旗下的共享单车资产,再到10月正式宣布合并收购哈罗单车,一系列的动作说明,永安行对共享单车行业以及自己的运营能力还抱有充分的信心,收购对手的目的在于增强自身体质。第三个需要关注的重点是,永安行将共享单车的运营业务剥离出上市公司,改由旗下合资子公司操作,这应该是出于均摊风险的考量。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比达咨询2017年发布的数据中,目前在共享单车行业中领先的摩拜单车和OFO占据了92.6%的市场份额,远超竞争对手。但是,OFO的资方居然还在鼓吹“两方合并才有可能盈利”的言论。如果这一言论最后变为现实,形成的就不再是托拉斯垄断,而是垄断的更高形式——康采恩,地位几乎无法被被撼动,可怕吗?

 

商业资本的每个毛孔里都散发出利润的恶臭,“有50%的利润,它就敢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对比下《滴滴出行》形成市场绝对优势后,对新老用户不同的嘴脸,基本就能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了。

 

共享单车的未来需要理智

共享单车从诞生起,就由于自身的属性天然划分成了两派:一派追求的是耐用性和可重复利用率;另一派则崇尚“人海战术”,其他的先不考虑,首先以数量来压倒竞争对手。应该说两派的想法都有一定道理,数量派想的是先解决有无,耐用派想的是可持续发展,如果理智地竞争,那显然市场就是健康的,是向上的。但现实往往那么残酷。

 

 首先,数量派由于不够耐用,海量地单车投放虽然会给使用者带来便利,但回收、重新布置的任务极其艰巨,再加上出于商业考虑的紧缩人手,直接后果就是对城市原本已脆弱不堪的交通造成严重打击。其次,更糟糕的是由于不够耐用,此类单车的报废率已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再加上人力的问题的叠加,造就了大量的城市垃圾,这类垃圾的回收成本可能比制造成本更高。于是乎,无良的企业就将问题“甩锅”给了市政单位,这也是全国主要城市限制共享单车投放的源头。如果你有幸在白天在上海乘坐磁悬浮列车,那么就可以看到在龙阳路车站附近的一处共享单车“坟场”,令人触目惊心。

 

 共享单车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安全,某品牌共享单车在市场上投放了海量单车,但其第一代单车采用的是简单到发指的四位柱状锁,密码居然还是始终不变的;到其第二代单车,锁具被更换为四位按键锁,但密码还是始终不变的。这显然并不安全,也并不智能。虽然现在该品牌宣称已推出了支持NFC的无按键锁具,但数量有多少还真的有待商榷,鼓吹自己智能的时候,请记得一定要掩盖好自己没有穿裤子的事实。

 

懂政治有底线是国内企业应该有基本道德

某刚刚倒闭的共享单车品牌在今年年中进行了一次营销,这次营销是邀请消费者免费畅骑单车,但是很难让人相信的是,这次营销变成了一次宣传事故,原因是其不仅将日期定在了敏感时段,而且营销的图标也不可描述。回想几年前,某汽车品牌的区域营销也是因为同样宣称将在敏感时间段搞个大动作,结果不仅造成事故,还引发了旁观者对汽车品牌的群体嘲讽。如此严重的错误接连出现,让人很难相信这是单纯的工作失误,就个人观点来看,这更像是一次博出位、博眼球的行为,是注定会玩砸的小丑把戏。商业行为最好请规避政治,类似的小丑行为伤害得除了自己,还有围观的“吃瓜群众”。

 

有底线的反面例子至少有两条,一是前面说到那位刚刚倒闭的共享单车品牌CEO,他自己的底线就是品牌破产,出来道歉之后死不认错,再“甩锅”给大环境,这是连做人的基本底线都失去的行为;二是“甩锅”给市政单位的共享单车大品牌,自家单车回收的同时,顺带砸砸竞争对手的车,出了安全事故怪家长没监管好小孩,报废的垃圾没有丝毫清运的措施,这样的企业眼中几乎没有道德的存在,只有占领市场后的利润回报。

 

未来的共享单车在经历了惨烈的洗牌之后,需要的是更多理智进场,随着更多城市限制投放的规定出台,资本方狂热的头脑应该也会清醒几分。当然,我们不愿意看到劣币驱逐良币,更愿意看到这个市场的有序良性竞争,不为城市添堵,不为城市制造垃圾,为生活提供更多便利,这才是共享经济的初衷。

 

登录注册 后评论。
n
Copyright © 2016 vantk.com 远望资讯 版权声明. 经营许可证:渝B2-20030004-10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8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