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

《新潮电子》

2018年01期

《新潮电子》领导数码时尚新生活,坚持以人为本,把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以通信、娱乐、移动、影像为四大基本报道方向,向读者提供最快、最新的数码产品资讯和最适用的数字消费指南,引导最精彩的数字时尚生活。

 

邮发代号 78-55邮发代号 78-55

邮发代号 78-55邮发代号 78-55

ISSN 1007-077X(国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购买纸刊

06期

05期

04期

03期

02期

01期

写了 201 篇文章,被 2 人关注,获得了 0 个喜欢

新影像主义

从坚持到超越,OPPO的智能手机影像之路

文/ admin
OPPO
前言 2017年10月30日,日本相机巨头尼康宣布,决议停止子公司尼康光学仪器(中国)有限公司(Nikon Imaging (China) Co., Ltd.)的经营,并即日关闭位于中国无锡市的尼康工厂,而这家工厂,主要的产品是卡片/便携式便携数码相机。智能手机已经完全颠覆了卡片/便携数码相机(DC)的时代。

然而,不论是从画质、功能、性能及应用场景,还是时尚设计和便携程度而言,卡片DC都能做到不仅不输拍照手机,若论“硬功夫”甚至还有碾压的优势,但面对带有拍照功能的智能手机的攻势,卡片DC却输了,且输得毫无招架之力。那么,对于智能手机而言,拍照究竟意味着什么?

 

幸运的是,早在至少5年前,OPPO就完成了这一独立思考。

 

既然在原始拍照素质上不可能与DC竞争(受限于镜头体积和CMOS大小),那么最核心的,一定是“方便”!——随身携带,抬手即拍的方便。

 

可是,真的仅仅是做好方便就够了吗?要知道在相机领域,就在DC的市场份额急转直下的同时,反倒是专业门槛更高、资金消费投入更大的单反和微单活了下来,甚至还一度曾在市场点燃过小高潮。事实上,这里面还包含了一个关于“给谁用”的思维模式的重大转变!相机和拍照手机,前者曾经仅仅是供“摄影师”这个职业从业人士使用的专业工具,即便是在向大众市场普及的过程中,依然保持了很强的专业属性(这本就是相机的根属性之一);后者则早已成为市面上最普及的大众消费品之一,如果同时考虑“携带率”和“使用率”的话,甚至恐怕没有一样大众消费品能出其右。但直到今天,还有不在少数的手机厂商、或者说厂商决策层及产品开发人员,在智能手机拍照功能定位及研发上饱受传统相机固有观念的影响,至今未能真正实现思维转变。

 

这其中,所包含的另一个关键就在于“简单”!能够让用户,不分男女老少的各种大众用户们,以最低的学习成本、最简单的操作方式去完成一张照片的拍摄,在此基础上,才是如何获得一张“好照片”的考量。从当前的结果来看,OPPO显然是少数真正领会到此点的厂商之一。

 

我想谈的第三点,是“拍什么”。换句话说,这种随手即拍的便利性究竟能够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和愉悦?更进一步,其中最微妙的关键就在于“愉悦感”——智能手机的拍照功能因其自带的网络连接性、分享能力以及功能扩展性,实际上比传统数码相机有着更高的娱乐属性(这和功能画质并不矛盾),因此愉悦感的营造极有可能直接决定大众用户的使用感受。

 

具体说来核心有二,拍人和拍物。前者的愉悦感在于拍出来“漂亮”、“好看”,“美”的重要性更高过“真实”;后者的快感则主要来自于“快”,即方便快捷的完成影像记录,这里的关键点就在于“记录”,不论美食、地点还是文字信息,核心都可以归为“记录”。

 

回顾OPPO的智能手机影像之路,其能够获得成功的一大关键,就在于能够忠于初心——在近五年的发展历程中,从各款获得市场和用户认可的产品上,我们都能看到其在技术上的努力和付出,总能回归到“拿什么拍”、“谁来拍”、“拍什么”这样的基本问题上,去提升产品端的用户体验。

 

 

执念,让便捷更便捷

将时钟拨回到20139月的北京,OPPO在这里发布了一款即便是今天看来依然可谓叹为观止的产品——OPPO N1,当时N系列的开山之作。OPPO在这款产品上率先完成了“翻转摄像头大屏智能手机”的探索与尝试,给出了一款在当时看来完成度很高的作品。在OPPO N1上,主拍摄模组(包括1300万像素的摄像头和含柔光模式的双LED闪光灯)能够前后206°旋转,让人像自拍可以直接享受采用索尼堆栈式影像传感器的主摄像头的高素质表现,同时还能提供一些更便捷或者个性化的拍摄角度。在操作方式上,考虑到5.9寸屏幕带来的较大机身尺寸,OPPO还别出心裁的为N1提供了背部触控板以便于用户单手完成一些快捷操作,并独具创意的设计了一款漂亮的O-Click便携遥控器来进行遥控拍摄操作,同时还能兼做手机的防盗报警器(二者距离超过5米即会报警)。

 

这一当时主流国际厂商们集体“忽略”的关于拍照解决方案的尝试,即便在今天看来都足够的激进和大胆,也第一次让媒体和大众见识到了OPPO对于更便捷拍照体验的追求,以及不容小觑的影像技术研发实力。在此之后,OPPO再接再厉,于20146月推出了N1 mini,在保持可翻转拍摄模组和整机ID设计基本不变的同时,大幅缩小了机身体积,使得单手操作体验有了明显提升。

 

之后不到半年,在当年的10月份再度发布了全新的OPPO N3,用一套电动翻转拍摄模组将这一思路进行了巅峰演绎。随着这一套极其精密的电控旋转模组的加入,OPPO N3能够进行更优雅、便捷和精准的镜头旋转,在一键切换至自拍模式时镜头更会直接旋转至前置45度角度,令即便是毫无自拍经验的用户也能一键“复刻”出网红自拍照;同时,依靠电控马达的稳定旋转实现的自动全景照片功能,OPPO N3还能拍出同期几乎是最难察觉拼接痕迹的全景照片。在影像素质上,OPPO率先与业界大牛德国施耐德进行合作,1600万像素的摄像头搭配施耐德认证镜头,在当时一举收获了优于入门级DC的影像画质。

 

我们知道,一项硬件技术的投入,从创意、立项、研发、成品、量产,整个过程堪称费时、费力、费钱,OPPO其时作为整个手机行业中的一家国内新锐厂商,对旋转式拍照模组的研发,能够在两年时间内一举延续三代产品,相比一众元老级国际同行,不可不谓之是一个壮举。另一方面,凸显的不仅是OPPO在影像方面的锐意进取的态度,也更是难能可贵的勇气和坚持。

 

与此同时,除了硬件技术上的突破,在相应的软件系统上,OPPO率先将模块化的功能设计运用在内置的相机APP中,以N3为例,用户可以在内容异常丰富的相机应用专区中,根据个人需要安装相应的功能模块(包括留声拍照、GIF动画、语音美颜、双重曝光、超级微距等),使得相机功能能够有效做到“按需定制”的同时又不至于过于臃肿。正是这些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改进,令OPPO的影像功能能够在同期产品中逐渐脱颖而出。

 

 

转折,拍照功能步入“民主化”

其实若论手机业界对技术的执念,拥有百年历史的摩托罗拉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典型,但如今却落得用“苟延残喘”形容都不为过。相比之下,OPPO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执着于技术、却并未一味的痴迷于技术本身。在N系列取得令人瞩目的技术突破同时,OPPO已经敏锐的意识到了,回归到“拍什么”这一基础问题上来思考用户需求和改善体验的重要性。于是,在2014OPPO诞生十周年之际,其推出的主打新品OPPO R7不仅成就了日后OPPO在市场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爆款,也成为OPPO在拍照功能“民主化”的重要转折点。

 

至此开来,OPPO的几个重要特征值得关注。一是原本定位于中端的R系列开始成为OPPO旗下最被看重的主打系列;二是“化繁为简”开始在OPPO的产品哲学中有了重要体现;三是不断强化年轻用户对于OPPO的重要性。三者之间又互有交织、互为映衬,这意味着OPPO已经抓住了智能手机拍照功能走向的关键所在——让用户不论男女老少、专业与否,都能做到能拍照、去拍照、拍好照;在大众用户中优先抓牢最具价值和潜力的年轻时尚消费群体;针对年轻潮流用户的实际需求,先把“人”拍美,把“自己”拍美。

 

于是,在接下来2016年度OPPO的主打机型R9上,我们首先看到了操作界面的大幅变化,其基于安卓自行定制的Color OS系统由3.0版本开始对iOS的全面“效仿”,在功能上不断做减法,以求在操作上尽可能简洁、直观、明了、轻快。这一理念于之小米直到2017年的MIUI 9上才被提出和贯彻,而OPPO却能够提前至少一年部署施行。

 

表面上看,考虑到iOS无疑是这方面最好的“老师”,OPPO只是走了一个捷径,网上的很多声音也因此将其简单归为不思进取的“抄袭”,却大多忽视了背后所隐含的逻辑考量。事实上,尽管对于数码爱好者而言,OPPO的新机在功能及界面交互上令人乏味,但对于很多对于数码产品并无特别爱好的大众消费者而言,智能手机只是每日随身携带的工具和装饰,以R9为代表的一系列OPPO机型则意味着最低的学习成本和上手难度,以及不够个性但紧跟潮流趋势的设计风格。

 

回归到影像方面,R9以来的OPPO新机,在进一步提升拍照性能画质及人像美颜效果的同时,在拍照功能的易用性上实际上一直保持在Android阵营的前列。这其中,尽管对于iPhone用户而言极度“友好”的功能布局和菜单界面尚保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对于大多数大众用户而言最简单好用的拍照功能。

 

这里的“好用”,OPPO对其的理解和追求非常的朴素和务实,那就是不再以传统相机的评判标准为标杆,而是将技术的投入和功能的改善,全部用以实现大众用户实实在在的需求上。在R9R9s系列机型中,这包括“快”,即启动、操作、对焦、成像都能反应迅速不拖你带水;“美”,即充分的满足自拍和人像拍摄的成像素质和美颜效果,敢于打破常规让前置摄像头像素超越后置“主”摄像头(1600万像素VS1300万,R9);“简”,即用户在拍照界面不会看到太多的功能选项,一切都本着“即按即拍”的设计原则,功能提升不是为了提供更多的设置选项,而是同样是简单的按下快门,就能获得更好更漂亮的照片。

 

例如在具体细节方面,即使在今天,单就一项能够有效改善画面明暗反差大的场景下成像效果的HDR功能,OPPO依然是所有旗舰机型中效果最好且具备自动开启HDR功能的少数厂商之一;而在目前大热的双摄人像虚化功能上,最新的OPPO R11s也是少有的在人像虚化中细分了“半身人像”和“全身人像”(在两种不同模式下自动切换合理焦距)的产品之一。

 

于是,尽管OPPO从未在任何场合提出过所谓智能手机拍照功能“民主化”的概念,但如今对于大多数普通用户而言,“OPPO拍照手机”就是2000-3000元档“拍照效果好”的代名词。

 

 

专注,用技术实现更极致的体验

从目前的结果来看,OPPO旗下的拍照手机,的确做到并做好了前文所提的“快”、“美”、“简”。但我们知道,理念和想法终究需要技术手段来实现,那么OPPO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事实上,OPPO从未在技术研发上有所松懈,即使是在网上的一些声音不断的将OPPO的成功简单片面的归结于靠渠道、靠广告、靠明星代言,但这一臆断本就存在逻辑矛盾、本末倒置之处——如果产品在市场上不能先收获成功,又何来广告代言的巨大投入呢?能够在市场上取得如此体量的成功,归根结底的只能是产品和技术。

 

这方面OPPO选择的是一条持续投入+深度合作的技术进步路线。从早在N3时代就与德国老牌光学厂商施耐德(Schneider)建立合作,获得相关光学及成像技术指导、并使用经其认证的镜头(比首款华为、徕卡的首款合作产品P9早了近两年);到与索尼联合定制开发了专属CMOS感光元件——索尼IMX398,凭借领先的双核对焦技术,为旗下R9s带来了同期突出的对焦速度和对焦准度,并在画面色彩表现、清晰度及暗光条件下的噪点控制相比自家的R9有了明显提升,继续占据业界领先水准;再到与高通建立密切合作,深度参与到骁龙660的芯片研发环节,并在骁龙660ISP(影像处理器)部分进行了深度定制,其于20176月推出的R11更成为骁龙660全球首发机型,依靠底层影像处理方面的给力支持,实现了“前后2000万”的强劲表现,并在双摄虚化的人像抠图方面效果更为真实自然、处理速度更为流畅快速。

 

当前,OPPO仍在对影像技术坚持和专注的道路上快步疾驰。在2017MWC展上,OPPO展示了其最新研发的“5倍无损变焦”技术。该技术基于潜望式双摄镜头,将光学防抖应用于最需防抖功能的长焦镜头;与传统双摄镜头的并列排布不同,OPPO将长焦镜头横向排列,与广角镜头形成垂直布局,由特殊的光学三棱镜让光像折射进入镜头组,实现成像;潜望式镜头可扩至3倍光学变焦范围,再经过OPPO的图像融合技术,最终实现了5倍的画质无损变焦效果。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该技术为搭载手机带来了仅有5.7mm的镜头模组,镜头部分总厚度也将控制在7.8mm并拥有0.0025°的防抖精度(现场的原型机已经得到了印证)。对比目前的双摄镜头,“5倍无损变焦”技术将手机拍照的光学防抖提升至两倍以上,而厚度降低约10%,防抖性能却同时提升了40%

 

这注定又将是一项了不起的创举!

 

 

 

易用,上手就顺手

作为一名数码产品和摄影爱好者,我是在好友Celina碰巧把玩我手头的一部OPPO R系列手机的那个下午,才开始对OPPO的看法有所转变的。

 

那应该是前年的事情。在此之前,我曾一度对OPPO的“高仿”iOS界面“嗤之以鼻”,并戏称其拍照界面完全是“像素级”的照搬iPhone,以上种种,必然令我等“专业人士”所不齿;在此之后,我突然意识到,像Celina这种对于数码产品并无特别爱好的用户,恐怕才是大众消费者中的大多数,而对她们而言,OPPO或许就是iPhone之外学习成本和上手难度最低的选择之一。“点醒”我的Celina,就是一位自iPhone 4以来的“老牌iPhone用户”——这并不是因为情怀或者哪怕任何一丁点品牌忠诚度(这些东西对我的这位女性朋友而言只在涉及包包和化妆品时才存在),仅仅就是“懒得麻烦”。那款ROPPO手机在她手里,就好像本就是她自己的手机,哪怕当时她只是简单把玩了一会儿拍照功能。

 

于是,这直接导致了我接下来对OPPO拍照功能体系的一番深度研究——果不其然,“高仿”的界面设计只是表象,OPPO真正学习到的,是背后一套科学务实的设计原则和逻辑体系。这其中,最大的特点(原则)或者说与传统基于安卓系统的手机的区别,就在于功能菜单的剥离化。具体说来,就是只要用户进入了系统的拍照应用,执行任何操作都不会跳出取景界面——时刻保持待命状态。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非常用的功能设置项被统一归入系统设置中的“相机”一栏;具体在相机应用之中,则只会保留经过科学分析后精心挑选的常用功能选项,同时这些功能选项只会以“快捷按钮+子选项”的形式出现(分列于取景框的上下两端)——这意味着任何设置操作不会超过两步,并且功能按钮会根据使用场景动态变化,只提供当下有必要的功能。

 

以最新的OPPO R11s为例,我特意找来一众妹子帮我体验它的拍照究竟好用在哪。令我颇感惊讶的是,众妹子的意见竟然惊人的相似,例如拍照后可以直接进行编辑(加滤镜、智能美颜、涂鸦标记、打马赛克以及边缘模糊,有且仅有妹子们拍完最常用到的功能),快门模式按钮子选项中的手势触发开关(仅在前置自拍时提供),录像界面单独的10s视频开关,以及内容丰富多彩的实时滤镜和贴纸,都广受好评。同时,不下三位妹子提到了,觉得系统相机内任何功能的设置切换都能够实时显示非常方便,对焦和快门的响应速度也得到了所有人的交口称赞。

 

 

靓颜,就要你更美

如今几乎所有的新款智能手机都内置了美颜功能,普及程度可见一斑。然而有和好显然不是同一回事,这其中,从与妹子们使用后的交流中,我注意到几乎所有人在谈论OPPO R11s的智能美颜时,都有提到“自然”和“清晰”这两个关键词。

 

“清晰”很好理解,对于我邀请来的妹子们,只需用一句“前后2000万”就可以让她们搞清楚试用的产品,能够用上与传统后置“主”摄像头同级的前置自拍摄像头,拍出远比寻常百万级像素前置摄像头更清晰的照片,简直理所当然;然而要做到“自然”,显然不是使用高规格的硬件就能实现的,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两个字——算法。

 

在这代机型上,一个重大变化在于,OPPO为旗下这套“智能美颜算法”引入了AI技术,通过数万张自拍样张不断训练、测试、校准这套算法,令其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面部特点,建立起超过200万种美颜方案,并在智能美颜自拍中,依靠采集多达 254 个面部特征点来选择最合适的美颜方案,整体堪称私人定制级智能美颜。另一方面,这套算法还利用更精准的面部识别技术、面部轮廓线及立体五官技术,让所进行的美颜调整不再局限于简单且效果生硬的平面化“区域调节”,全面提升至立体化“部位调节”——在适度去除黑眼圈的同时,保留卧蚕,为眼睛赋予神采;为鼻翼两侧加阴影,面部微微打光,呈现立体感;给嘴唇润色,让牙齿更亮白,拍出好气色。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OPPO的美颜效果之所以能够收获高度一致性的好评,就在于这是一套“软硬结合”的升级换代方案。

 

事实上,代表OPPO当前最好拍照水准的R11s,更是一款“自拍美,被拍更美”的产品。这次我难得邀来多名妹子体验活动的下半场,借助双F1.71600+2000万像素双摄模组和系统相机中独立的“人像”模式,几乎成为了我的“炫技时刻”。尽管我本身早就拥有还算不错的人像摄影基础,但R11s的这套背景虚化“人像”模式还是有些过于简单好用让我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似乎我的摄影技术只占到了一小部分,心中隐隐有种“作弊”的感觉。

 

具体说来,在这一模式下,我完全无需进行任何设置操作(整个界面也没有提供更多的设置选项),几乎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按下(快门)即拍”,之后就能依靠手机双摄模组出色的硬件素质和自然、聪明的抠图虚化算法,很快很轻松的获得一张张有着良好背景虚化、人物主体突出的漂亮人像样张。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如今“人像虚化”模式几乎家家都在做,R11s的虚化效果和处理速度还是处于一个较为优异的水平的。整个过程中,我甚至感到我的作用除了按下快门就只剩取景了——面部的美颜也是完全自动智能完成的,这样一来人像摄影的“技巧”简直太好掌握了,以至于我脑海中当时就浮现了大量诸如“妹子在景区拿出R11s请陌生人帮自己拍张旅游照,成功几率大为增加”、“妹子用R11s解救不会拍照的男友,不再发生车祸现场”此类的情景。

 

 

惬意,细节动人心

随着使用和探寻的深入,与iOS高度相似的外表之下,OPPO的细致用心之处,开始逐渐体现。例如,在“人像”模式下,R11s是市面少有的居然细分了“半身人像”和“全身人像”的机型,一键切换即可自动切换合适焦距和相应的虚化算法,此前“小白用户”中常见的用人像虚化模式拍全身照的“翻车”情况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而在较为少用的“全景”模式下,我出于好奇点击了一下前后镜头切换按钮后,却意外发现R11s还带有可以自拍多人物广角合影的“前置全景”模式,前置2000万由此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而在系统相册中,除了和iOS一致的逆序排列(最新的照片会出现在底部更接近手指的位置)及在安卓阵营中比较出色的“人物相册”(为不同人物建立单独影集)外,其还具备了iOS所没有的照片拼图和拼接功能,前者包含了大量个性模版,后者往往是我下载了多个拼图功能APP都难以寻获的、也是事实上最简单的“多图合为一图”的拼接模式。

 

以上种种,如同人类所有倾心爱慕情感的建立过程一样,“好用”、“好看”固然能够带来产生好感的基本面,但往往细节之处的用心,才是最令人动容之所在。可以说,在OPPO身上,我见到了最基于大众用户考量的优秀影像表现。也许,打造一款接一款的“爆款”机型,并逐渐从塑造到引领当今的智能手机影像潮流,背后的秘密,恰恰也就源自于此吧。

 

登录注册 后评论。
n
Copyright © 2016 vantk.com 远望资讯 版权声明. 经营许可证:渝B2-20030004-10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8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