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

《新潮电子》

2018年02期

《新潮电子》领导数码时尚新生活,坚持以人为本,把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以通信、娱乐、移动、影像为四大基本报道方向,向读者提供最快、最新的数码产品资讯和最适用的数字消费指南,引导最精彩的数字时尚生活。

 

邮发代号 78-55邮发代号 78-55

邮发代号 78-55邮发代号 78-55

ISSN 1007-077X(国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购买纸刊

06期

05期

04期

03期

02期

01期

写了 84 篇文章,被 2 人关注,获得了 0 个喜欢

奏响消费电子2018年的序曲

文/ 董延斌
前言 年头看年尾,消费电子产业2018年的动向是什么?刚刚结束的消费电子展CES为我们奏响了208年的新篇章,也再次给我们带来兴奋。从无人驾驶技术的成熟,以及让人越来约印象深刻的Android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庭的各种设备,我们可以期待涉及消费电子的每个行业都将取得重大的进步。下面,我们不妨从这些产品和厂商说起,看看未来的消费电子发展趋势和可能要发生的改变。

真正的自由行

无人驾驶时代来了么?

想赶时间早点把货物送达,或者想自驾车去感受世界各地的美丽,但疲劳和一时的疏忽,却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坐上陌生人的网约车,心底难免有些忐忑;家中的老人孩子忽然生病或者有急事外出,你就不得不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开车护送;与朋友聚会,每次都因为开车而不敢饮酒,总有些不够尽兴……但在无人驾驶时代,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安全自动行驶并准确抵达目的地。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推进,无人驾驶、智能驾驶成为了其中落地最快、产业空间最大的应用方向之一,整车厂商和新兴科技巨头纷纷加大布局,优势资源不断聚拢整合。在2017年,无人驾驶领域的初创公司更是备受各路资金青睐,“拿钱到手软”。而在2018年CES展会上,无人驾驶无疑是最抢眼的热点,英伟达、百度、英特尔轮番登场,几乎所有一线大厂都以无人驾驶作为其争夺全世界眼球的卖点。

无人驾驶已经不再只是概念,而是已经开始走近人们生活的一种智能技术应用,真正的“自由行”指日可待。

 

…………………………………………………………………………………………………

 

资本先行无人驾驶已是大趋势

从各路资本投资、企业并购到技术合作、落地应用,无人驾驶在2017年至今风光无限。对于投资公司而言,未来无人驾驶必然是趋势,能不能参与进去分得一杯羹,可就在这两年了。因为看好无人驾驶,所以它们疯狂地在寻觅有前途的自动驾驶公司,进不了A轮就B轮,占不了一半就占个20%也成。甚至有传言称:“传统的风投和企业投资者为了赢得新创公司的心,还在投资协议中做出了巨大让步。”

尽管如此火热了,投资公司Fontinalis Partners 的合伙人Stallman接受采访时还表示:“虽然估值在不断飙升,但我不认为这个行业已经出现了过饱和现象。”这无疑是无人驾驶技术相关的初创企业备受资本青睐的重要原因。

 

先来看看过去一年到现在,无人汽车领域都有哪些大手笔。

3月,英特尔斥资153亿美金,收购以色列做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解决方案的 Mobileye 公司。

7月19日,美国的Nauto完成了一笔1.59亿美元的B轮融资。此轮融资由软银和风险投资公司Greylock Partners牵头,通用、宝马、丰田同时注资,德国安联集团、Playground Global以及Draper Nexus也纷纷跟投。

7月25日,致力于打造自动驾驶大脑的初创公司Momenta,对外宣布完成4600万美元B轮融资,由蔚来资本领投,戴姆勒集团、顺为资本、创新工场等跟投。2016年,Momenta就获得来自蓝湖资本领投,创新工场和真格基金跟投的A轮融资。2017年初,获得顺为资本领投的A1轮融资。

8月,创立仅3个月的Argo AI就从福特手中持续拿到10年期10亿美元融资。

9月,以色列激光雷达技术企业Innoviz宣布获得德尔福汽车、麦格纳、360 Capital Partners、中国耀途资本、Naver等企业的6500万美元B轮投资。10月31日,三星催化基金及软银韩国风险投资公司将其B轮融资增补至7300万。2016年1月,Innoviz曾获得900 万美元资金A轮融资。

10月10日,通用汽车宣布收购激光雷达技术创企Strobe,后者的工程团队将会加入通用旗下的Cruise无人驾驶部门,开发下一代激光雷达解决方案。

同月,德尔福豪掷4.5 亿美元将自动驾驶软件开发商NuTonomy招致麾下。这是继收购自动驾驶软件研发公司Ottomatika,投资激光雷达厂商Quanergy、LeddarTech,加入宝马-英特尔-Mobileye联盟之后,德尔福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最新布局。

11月初,Uber与沃尔沃达成一项14亿美元的协议,前者将在2019年到2021年,购置24000辆沃尔沃XC90,用来扩充自己的自动驾驶出行网络。

继8月初公布来自新浪、治平资本、英伟达的B轮融资后,时隔三个月,无人驾驶货运卡车技术企业图森未来又完成C轮5500万美元融资。本轮融资由复合资本领投,新浪、治平资本跟投。

今年一月,Pony.Ai完成1.12亿美元A轮融资,晨兴资本和君联资本联合领投,天使投资方红杉中国、IDG资本跟投,弘泰资本、联想之星、普华资本、启宸资本、DCM、Comcast资本和硅谷未来资本等入股。这创造了中国自动驾驶公司到目前为止最大的单笔融资纪录,也可能是全球自动驾驶初创公司最高的A轮融资纪录。

 

 

传统汽车厂商正在华丽转身

毫无疑问,传统汽车行业正在处于一场巨大的技术变革之中,电动化、互联化、自动化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有远见的传统汽车厂商已经开始华丽转身,将目光瞄向下一个百年。近几年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汽车公司正在投资或者与像Uber和Lyft这样的公司合作,以满足人们希望在不买车的情况下享受出行便利的强烈需求。

在CES 2018展会上,丰田章男正式宣布“丰田不再是汽车厂”,还透露了“丰田竞争对手名单”。丰田章男说,正是这份名单让他夜不能寐。这里面没有福特、通用和奔驰,取而代之的是苹果、谷歌和 Facebook。

丰田章男指出,汽车行业已经发生变革,很多公司都在进军汽车市场,类似谷歌这样的公司也成为了汽车公司的竞争者。“汽车将成为手机和电脑的延伸。它涉及的是平台,而不是硬件和软件”,丰田章男说,“我的目标就是把丰田从一家汽车公司转变成一家移动出行公司”。

2016 年,通用汽车以超过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Cruise公司,后者为其开发自动驾驶系统。同年,福特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推出了“FordPass”平台,Mark Shields称其为继福特为世界发明创造汽车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全新平台。

尽管奔驰、通用等汽车厂商此前均以各自方式表达或透露出相同的转型愿景,但以实施时间及推进成效来看,福特确实走得更快。

在2017年,福特与Argo深度合作,并在匹兹堡展开路测,以期到2021年部署没有方向盘和踏板的全自动驾驶汽车。现在Argo的工程师与数据科学家团队大多由来自福特的“嫡系部队”组成。同时福特还重金从Uber、苹果微软和谷歌等公司挖来了十几位资深工程师。Argo将持续开发更新现有车辆的虚拟驾驶员系统,打造包括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软件和计算平台(福特提供高精地图)在内的一套全栈系统,未来会用在福特Level 4自动驾驶汽车上。

戴姆勒2008年推出Car2go,宝马2011年推出DriveNow,大众 2012年推出Quicar,这些业务都在和e-Pallete有相似之处。前三者也没少和国家交通系统打交道,不过无功而返的概率较大,直到今天这三项业务也没有达到三大厂的预期目标。

而在国内市场,传统车企和互联网巨头,既相互竞争,又强强联手,“车企+互联网巨头”几乎成了标配。12月,广汽与科大讯飞携手;9月,广汽与腾讯携手,威马和奇虎360携手;6月,长安和百度携手;4月,奇瑞与百度携手。再往前,2015年8月,比亚迪和中兴携手;2015年7月,吉利与科大讯飞携手;2015年3月,上汽与阿里巴巴携手……

 

(插入图:丰田推出e-Palette无人驾驶商用概念车,锁定物流、快递、零售、电子商务、共乘服务等领域也会在2020年的东京奥运上提供服务)

 

 

智能时代开启造运动

2017年的最后一个月更是精彩丰呈,腾讯、百度、小米投资的蔚来汽车正式发布ES8,百度投资的威马汽车举办品牌发布会,拥有阿里背景的小鹏汽车宣布完成A+轮融资。BAT在这条赛道上,又聚齐了。

以电动+智能化为核心标签的国内新能源车品牌已然进入了百家争鸣格局。一类是以唐、秦、帝豪、领克、魏派、斯威、比速、君马等依附在传统汽车企业下的新能源汽车新品牌。另一类是一些互联网企业的业务延伸,比如蔚来、威马、小鹏、乐视、游侠等等,它们更注重新能源汽车的互联网属性。2014年以来成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还包括爱康尼克、合众、奇点、前途、云度、电咖、国金、裕路、拜腾、ARCFOX、零跑等等。

2017年12月16日,蔚来ES8发布,基准版补贴前售价人民币44.8万元。它配备了“NOMI”车载人工智能系统、全球首创电能服务体系NIO Power、NIO Pilot蔚来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和全球首装的Mobileye EyeQ4自动驾驶芯片,搭载前后双电机,最大输出功率480千瓦和70千瓦时液冷恒温电池组,循环寿命2000次,3分钟完成电池更换,车身和底盘采用全铝合金架构,百公里加速4.4秒。全车拥有23个传感器,包括三目前向摄像头、4个环视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传感器,还有1个车内驾驶状态检测摄像头。到2020年,蔚来计划在全国建设超过1100座换电站,同时投放超过1200辆移动充电车。现在的蔚来已有圣何塞全球自动驾驶研发中心、慕尼黑全球设计中心、伦敦全球极限性能研发中心、上海全球量产车研发中心和北京软件研发中心,创始人李斌声称:“特斯拉已是上一代电动车。”

拜腾首款车型首款车型 BYTON Concept在CES记者会上现身,两位联合创始人Carsten BREITFELD、Daniel KIRCHERT宣布:将在2019年底于南京的工厂正式投产并交货,售价4.5万美元(约合30万元人民币)起。其中,后驱版本采用71千瓦时的电池组,续航为400公里;四驱版本采用95千瓦时的电池组,续航可达520公里在快充模式下,30分钟可充满80%的电量。设计强调在车辆两侧的B柱上分别嵌入了三颗脸部识别摄像头,另外传统的后视镜也被侧方后视摄像头所取代,也就是Mirrorless设计,以摄像头取代了传统的玻璃反光镜后视镜。首批量产车将具备L3级别的ADAS技术,之后透过软硬件升级,可在2020年以后实现L4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

在造车新势力推出的电动车上,已经有了真正的智能车身影。阿里巴巴、腾讯、科大讯飞、思必驰等合作的汽车以及后视镜、车载电脑等均加载了智能平台或语音交互引擎,基于强大的 车载计算能力和云计算平台,创造出了全新的人车交互方式。无人驾驶、智能人机交互、车载智能化、大数据分析、智能车联网平台、智能客服、智能销售机器人、安全解决方案等业务领域,我们能想到的都已覆盖了。至于无人驾驶应用,也将会顺理成章地出现,并不断得到升级完善。

(ES8是一辆智能电动SUV,而还是概念的蔚来EVE则是一个无人驾驶的移动生活空间,以“第二起居室”为 设计理念,让用户能够充分享受愉悦自由的出行时间)

(BYTON Concept的车内设计颇具想象力,较传统电动车更具吸引力)

------------------------------------------------------------------------------------------------------------------

 

科技企业是推动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

在人工智能趋势推动下,拥有百年历史的汽车产业迎来重大变革,而科技企业正是推动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不仅包括谷歌、苹果在内的科技巨头向汽车产业延伸,也涌现了众多在该领域的创新企业。

 

谷歌

谷歌无人车2016年12月从实验室毕业,分拆为一家名叫Waymo的谷歌子公司,正式开始商业化之路。事实上,谷歌之前就在进行旷日持久的模拟试验,而它的实验车里早已没有了方向盘。很显然,谷歌是铁了心要让计算机来当司机的。

谷歌无人车早先使用的是Velodyne的HDL-64E激光雷达,成本为7.5万美元左右。如今Waymo自行制造的激光雷达,降低了激光雷达90%的成本至7500美元。如今Waymo研发出了长距离和短距离两种LiDAR激光雷达,取代原有的一个中程激光雷达配置,并达到了360度全面覆盖范围。Waymo通过自造激光雷达,将成本下降到可控范围内,力图突破无人驾驶量产的瓶颈,同时利用成本优势也扩大了Waymo与汽车制造商的合作与规模生产。

谷歌是最早布局无人驾驶的企业之一。它从2009年开始测试,截止到2016年9月,谷歌无人车已经行驶了超过330万英里。2016年,Waymo的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性已经提高了四倍,平均每千英里人工接手系统次数(Disengages/1,000 miles)从2015年的0.8次,下降到2016年0.2次。其全自动驾驶路试,第一个100万英里用了6年,第二个100万英里用了16个月;预计今年5月前累计行驶里程将达到300万英里。2016年全年还完成了10亿英里的模拟路试。

Waymo将自己定位为汽车产业的一级供应商,它为传统汽车商提供一套完整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目前已可以自行设计无人驾驶技术所需的所有套件,紧密集成传感器硬件、传感器融合软件、高精度地图、驾驶决策系统 和其他方面的全部自动驾驶系统组件。软硬结合的战略,一方面利用其自行研发的传感器达发挥成本与技术优势,另一方面,软件与硬件在同一个体系内,硬件的改进以及软件方面数据的收集形成了良性循环,及大的提高数据 识别效率,减少人工调教和训练成本。最终,软硬件合力开发,将会大大缩短新一代产品的开发周期。

 

百度

2013年,百度无人驾驶车项目开始起步,其技术核心是“百度汽车大脑”,包括高精度地图、定位、感知、智能决策与控制四大模块。并在2015年1月发布了跨平台车联网解决方案CarLife。2015年12月10日,在与宝马的合作之下,百度成功完成了无人驾驶车在国内城市、环路及高速道路混合路况下首次全自动驾驶。仅仅四天之后,自动驾驶事业部成立,聚焦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技术研发、生态建设与产业落地,当时计划在三年内实现自动驾驶汽车的商用化,五年内实现量产。2016年9月,百度智能汽车事业部(L3)成立、L4 级无人驾驶亮相,面向车企、Tier 1厂商、芯片厂商等提供自动驾驶软件服务、车联网解决方案以及汽车大数据服务。

2017年初,百度将原有的自动驾驶事业部(L4)、智能汽车事业部(L3)、车联网业务(CarLifeetc)合并为智能驾驶事业群组(IDG),由陆奇全权指挥。而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Apollo计划诞生,百度全面转向 AI。

2017年4月19日,百度发布“Apollo(阿波罗)计划”,向汽车行业及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伙伴提供一个开放、完整、安全的软件平台,帮助他们结合车辆和硬件系统,快速搭建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自动驾驶系统。12月20日,百度、博世、大陆、戴姆勒、福特、英伟达、奇瑞、北汽、一汽、金龙客车共10家企业成为Apollo理事会单位,将制定整个Apollo生态整体战略性的大方向,并共同商讨城市无人车的发展、管理,推动相关法规、政策的制定,探寻可复制、可推广的无人驾驶示范模式。

在2018年CES发布会上,百度重磅发布了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最新进展成果——自动驾驶平台Apollo 2.0版本。它能够实现简单城市道路自动驾驶,标志着包括云端服务、软件平台、参考硬件平台以及参考车辆平台在内的Apollo四大模块已全部点亮。Apollo 2.0能带来完整的解决方案和灵活的架构,并首次开放安全服务,进一步强化了自定位、感知、规划决策和云端仿真等能力。

百度表示将在2018年全面支持NVIDIA、Intel、NXP和Renesas四个主要计算平台,引入更具成本效益的传感器解决方案、支持更多的参考车型,比如小巴、越野车和卡车,并将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广泛的高清地图。2018年开始,搭载其开发的Apollo自驾平台的自驾车将会量产上路,连续3年、4款自驾车将在中国市场落地实现。

自今年7月份正式发布以来,百度Apollo开放平台已经有6000多个开发者在使用,其中有1700多个合作伙伴加入了Apollo的项目,也有超过100个合作伙伴申请获取Apollo的开放数据,已拥有全球最强大的自动驾驶生态。

 

英伟达

在人工智能趋势推动下,英伟达恰逢其会,惬意享受着这一波红利,其股价自2017年5月开启了一波强势的五浪上升,如今市值高达1344亿美元,迈入千亿美元俱乐部。但谁也不能否认,在无人驾驶领域英伟达拥有巨大的优势,它的影响力已经深入了自动驾驶供应链的每一个毛细管。

在CES上,英伟达并没有展示多少新东西,只是将其各方面的成就来了一次大汇聚。其中,Xavier这款自动驾驶Soc芯片将在今年第一季度正式交付无疑是最大的噱头。它每秒可运行30万亿次计算,功耗仅为30瓦,号称比竞争对手领先两年。Xavier使用双向处理dual processing,可以同时处理两个任务,TensorCore、视频识别和流处理、物体定位、路径规划……所有任务都能在上面运行。百度的每辆车都搭载了Xavier。

相比之下Pegasus相当于整合了两个Xaviers和两个新一代GPU,每秒可完成320万亿次浮点计算,能提供L5全自动驾驶所需的运算量,但其功耗也高达500瓦。虽然实用性不大,但抢先卡位 L5 市场,以汽车产业重视一致性、稳定性的习惯,未来中途要转换平台的可能性相当低,借此能确保NVIDIA在未来自动驾驶方案的市场与获利空间。目前已经有25家公司正在寻求将Pegasus用于自己的车队,包括Uber和Aurora(前谷歌自动驾驶负责人创立)。

CES展会上,英伟达同时推出了两款软件平台DRIVE IX是一款智能体验软件开发套件能够借助车身内外的传感器,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AI辅助功能,能够监测车内司机的注视情况,防止驾驶时分心或瞌睡,也具备周围环境感知、语音识别、姿势识别等功能,还能提示有骑自行车的人经过。DRIVE AR是一款针对自动驾驶应用的增强现实软件开发套件。它能够将环绕摄像头、雷达和激光雷达等传感器融合的数据进行梳理,首先完成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之后多种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算法将为L4和L5级自动驾驶技术提供所需的多样性和冗余性,完成定位和路径规划,可在驾驶途中提供信息兴趣点,创建警报提醒,并安全轻松地进行导航。

英伟达的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合作伙伴已从去年的200多家增长到现在的320+。据悉,现已有25家公司在借助英伟达的技术来开发无人驾驶汽车。

 

 

特斯拉

2014,特斯拉在Model S车型中正式引入Autopilot硬件配置,加入车道偏离报警,基于实时路况的导 航服务、语音导航及交通感知巡航控制、安全车距预警等,后逐渐完善,补充自动紧急制动、盲点警报,升级3D导航,加入自动车道保持、自动变更车道、自动侧方 停车,仪表板提供可视化道路;2016年1月又加入垂直泊车、遥控召唤、辅助转向的安全 限制,实时道路显示更丰富。2016年10月,车机系统空中升级至8.0,正式以雷达用作主控制传感器,引入车队学习概念。Autopilot 2.0包含8个摄像头、12 个超声波传感器,通过车队学习构建高精度导航地图,Autosteer(自动巡航)限速提升到80mph(英里/小时)。

Autopilot可以帮助车主在封闭道路(例如高速公路)上实现辅助自动驾驶功能。但Autopilot系统的使用守则指出,即便开启了自动驾驶功能,驾驶人员也必须随时准备好接管车辆。

截止2016年5月硬件配套的特斯拉车队完成了7.8亿公里的数据。OTA 7.0升级后,Autopilot激活了1亿公里的智能驾驶数据。车队每天会记录420万公里里程数据(现在这个数据已经扩大到500万公里),只需要大约6小时便可以收集100万公里数据。

特斯拉一直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表现得十分激进,做事风格明显带着科技公司的影子,这可能是它在2016年终止了和紧密合作传统汽车厂的Mobileye的合作的重要原因,自己来操刀算法和获取数据。

虽然外界大都认为,终止与Mobileye的合作导致其自动驾驶之路变得艰难。但事实上,在这件事情之前,马斯克就已经挖来了传奇芯片工程师Jim Keller,开发针对自动驾驶的专用AI芯片,整套系统软硬件结合,包含运算平台与传感器等,全都要求要达到可商业化、可量产的等级,以应对未来运算所需的资料量将会呈现爆发性成长的Level 4以上自动驾驶——预计未来自动驾驶汽车每天所需处理的数据量将会达到4TB,这也是特斯拉一直不愿意采用成本高昂LiDAR的背后原因。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摄像头、芯片、传感器、算法这些方面,特斯拉做了充分的未来准备,也将成为无人驾驶领域的引领者之一。

 

英特尔

谈到人工智能,人们提到更多的是英伟达,曾经的芯片巨人英特尔似乎落后了。但事实上,英特尔通过大量收购来完成自己的布局,无人驾驶领域更是大手笔。2017年3月,英特尔斥资153亿美元,只花了三四个月就完成收购以色列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企业Mobileye,并由Mobileye领导和整合自动驾 驶部门,联手打造“软硬兼施”的全新无人驾驶供应商。这家企业已经拥有12年的研发历史,并且占据了将近70%左右的市场份额(大多是L1、L2级),通用、大众等均是其客户。

这可能是面向未来的一场豪赌,但也可以看出无人驾驶在英特尔整体战略中的重要性。英特尔如此解释:“这样的并购确实存在风险,但是结合自动驾驶领域技术和人才是一件拥有前瞻性的事情,而且也是必要的。”这其中除了英特尔其他业务线业绩不错的有力支持外,更多的还是众多竞争对手的强势崛起。

Mobileye成立于1999年,拥有传感器识别(过十年的机器视觉图像识别技术,行业领先的单眼摄像头图像识别处理技术)、高精度地图和驾驶决策系统三大护城河。“摄像头+雷达”无人驾驶方案基于机器视觉和神经网络,拥有极高的数据及技术壁垒。

在CES上,英特尔展示了Mobileye开发的EyeQ5这种接近于无人驾驶的芯片——除了功耗极低。英特尔的最新自动驾驶平台,整合了汽车级英特尔凌动™处理器和Mobileye EyeQ5芯片,为3到5级自动驾驶提供了一个具备行业领先的可扩展性和多功能性的平台。

同时英特尔还介绍了首次亮相的首款自动驾驶车以及由 100 辆自驾车组成的车队;并公布宝马、日产、大众等车厂将实际采用 Mobileye所开发的行车地图。对于中国市场,科再奇公布了两项重大合作——分别是与领先的汽车制造商上汽集团和数字地图公司四维图新。此外,上汽集团将基于Mobileye技术在中国开发3、4、5级自动驾驶汽车。

 

阿里巴巴

在2018年1月中旬的在国际最大的自动驾驶计算机视觉算法集KITTI中,阿里巴巴最终以96.06%、97.70%的分割准确率分别获得UU_ROAD(乡村车道)、UMM_ROAD(多车道)两项特定场景评测任务第一,96.76%的准确率获整个道路场景分割综合评测任务URBAN_ROAD第一。

KITTI数据集涵盖了城市、住宅区、道路、校园、行人等五大场景,采用更适合自动驾驶的BEV视角评价方式,包含众多难度较大的无标识线道路,是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必选的调测平台。

虽然阿里巴巴官方否认将进军自动驾驶业务,并做出解释:“自动驾驶技术只是基础科研的一部分,做技术研究不代表业务布局。”但阿里云却在其官方微信中写出“阿里巴巴布局自动驾驶技术”的标题。据阿里云介绍,阿里巴巴长期占据KITTI的车辆检测世界冠军,近日还获得行人检测项目第一,在计算机视觉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TIP、ACM MM等发表多篇论文,向世界展现阿里的技术。

据悉,阿里AI Lab的一支团队负责开展自动驾驶相关研究,这支团队里有很多来自前nuTonomy员工,nuTonomy被冠以“致力于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最激进的公司之一”,主要针对全球自动驾驶按需出行服务市场研发专有的全栈式自动驾驶软件解决方案。

种种迹象表明,阿里在自动驾驶业务上已经发力。

 

谁将是下一个黑马

Salesky(美国Argo AI公司的CEO)说:“美国人每年要在车上行驶3万亿英里,这个庞大的市场机会多得很,它能为多家公司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在真正的无人驾驶应用还未来临的时候,初创型科技公司有很多机会,或者被巨头看中收购,或者在某一领域独占鳌头,甚至悄然成长为新一代巨头。因为一家公司不可能把所有的技术都做完,完美的无人驾驶需要更迭及各类公司的协作。而创业公司的一个突破方式是做聚焦,如果像激光雷达这样的关键部件都有公司专注其中,无人驾驶反而会来得更快。那么,在中国,除了蔚来这种造车新势力,谁会是这样的幸运儿?

 

地平线

这个300多人的团队以“芯片+算法”为核心,2016年推出第一代智能驾驶视觉芯片,而后自动泊车车规级处理器和自动驾驶像素级处理器也将陆续投入市场。2017年是地平线技术升级与商业落地双面开花的一年,聚焦自动驾驶的“雨果”计划有序推进,英特尔入资提供关键助力,自动泊车项目率先试行……“用15年成长为自动驾驶处理器第一品牌”,这是创始人余凯的一大目标。

 

速腾聚创

速腾聚创成立于2014年,公司先后量产多线激光雷达、开放感知算法。在2018年CES,速腾聚创展出了基于MEMS原理的车规级固态激光雷达,成本低,易量产,探测距离达200米,在业内反响不错。同时,速腾聚创现场演示的MEMS雷达和摄像头底层融合技术、基于高精度地图的激光雷达整体感知系统,在激光雷达领域已经搭建起技术壁垒。

 

驭势科技

CEO吴甘沙认为,场景化的中低速无人驾驶未来1~2年内将在中国实现成规模的商业化。因此驭势科技选择在人工智能与场景化下推动无人驾驶汽车落地,包括早前在广州白云机场实现的无人摆渡,在杭州来福士广场为无人驾驶车设计的场景主要是找回顾客车辆,顾客可以通过一个终端查询自己的车辆位置,然后呼叫小车,把顾客送到自己停车的车位上。在未来5~10年,驭势科技将基于无人驾驶的共享出行,进一步深耕城市各类交通场景,设计新型交通工具以提升城市交通效率。

 

 

-------------------------------------------------------------------------------------------------------------------

 

 

打通无人驾驶的全身关节

目前概念中的无人车大多拥有非常科幻的外形,电力驱动,它的驾驶和驱动靠的是优秀算法、海量数据、计算能力所主导的自动驾驶。而无人车背后的汽车制造产业也和今天大不相同。如果说传统汽车产业是劳动力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话,那么现在的无人车则是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产业。无论是无人车还是其背后的产业,都在朝着新能源化、智能化的方向演进。这是今天百度、谷歌、特斯拉等一系列企业都在尝试做的事情。

无人驾驶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工程,项目很贵,研发周期长,需要持续的融资能力,涉及的技术很多,关键技术依次可以分为环境感知、行为决策、路径规划和运动控制四大部分,软件和硬件缺一不可。要知道,谷歌从2009年开始做自动驾驶,到现在超过8个年头的技术积累都无法量产落地,可见自动家属技术并不简单。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今天做无人驾驶的创业团队都是高富帅。因为不是高富帅,你将熬不到产品真正商业化应用那天。

 

 

Tips:传统汽车不适合无人驾驶

一方面是整个自动驾驶系统使用了大量传感器和高性能计算机,所消耗的电量巨大,混动和纯电动在这方面具有优势——燃油车的12V系统最大输出功率是2.5kw,现在大部分汽车都是如此,而Level 4 及以上的无人驾驶系统,则至少需要 48V 系统才能正常工作。

其次是发动机的底层控制算法比电机复杂太多,与其花大量时间在标定和调试底层上,不如直接选用电动车研究更高层的算法。这也是为何谷歌、苹果不约而同选择雷克萨斯 RX450h进行自动驾驶测试的重要原因。

 

离开硬件谈自动驾驶都是耍流氓

一直以来,大家讨论的主要是驾驶平台、算法等,但事实上,其实意见才是“老大难”问题,只有处理器、各种传感器等硬件,才能与智能化算法匹配,硬件平台的设计直接决定了无人驾驶对环境的感知能力、计算性能与能耗、鲁棒性、安全性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软件技术的进步,因此自动驾驶其实更多依赖于硬件。

业内一般将无人驾驶的硬件平台分为传感器平台、计算平台及控制平台等。组装一套可以完成某项功能的自动驾驶系统需要极其丰富的经验,并要对各种传感器的性能边界及控制器计算能力了如指掌。优秀的系统工程师能在满足功能的要求下将成本控制在最低,使其量产、落地的可能性更大。

 

 

1.计算平台

当硬件传感器接收到环境信息后,数据会被导入计算平台,由不同的芯片进行运算。计算平台的设计直接影响到无人驾驶系统的实时性以及鲁棒性。这里面涉及到各种CPU、EyeQ5、Xavier等各种芯片技术,需要提供极高的计算能力。在提供高性能的数据处理支持的同时,计算平台还需要兼顾功耗、散热、硬件体积等问题,这对于持续的安全行驶同样重要。

现在的计算解决方案分别有基于GPU(如英伟达)、DSP(如德州仪器)、FPGA(如Altera)、ASIC(如Mobileye)以及ARM架构的无人驾驶解决方案。

 

2.控制平台

控制平台是无人车的核心部件。ECU从用途上讲是汽车专用微机控制器,它使用一套以精确计算和大量实验数据为基础的固定程序,不断地比较和计算各个机械部件传感器的数据,然后发出指令,完成机械控制。通信总线如CAN、USB3.0、LIN等则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汽车数据共享以及指令的有效传达。

自动驾驶的世界里是没有人的,所以需要转向、刹车和制动的冗余系统,在电子或机械设备失灵时,冗余系统可以立刻接管,以保证行驶安全。

 

  1. 传感器平台

相对而言,这是更多人谈论无人驾驶的主要内容,应用广泛,涉及到很多初创公司,也是我们此处重点讲述的内容。现有的车载传感器包括超声波雷达、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车载摄像头、红外探头及GPS+惯性测量单元(IMU)等。目前主流的无人驾驶传感平台以激光雷达和车载摄像头为主,并呈现多传感器融合发展的趋势。

 

视觉传感器即摄像头,分为单目视觉和双目(立体)视觉。比较知名的视觉传感器提供商有以色列Mobieye、加拿大的PointGrey、德国的Pike等。

单目加深度学习是自动驾驶的主要支撑力量,分布式数据采集将超越车厂的传统迭代速度。现在很多人关注激光雷达及自动驾驶,反而冷落了ADAS,但自动驾驶还是要从ADAS开始,该做的数据还是要做,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激光雷达就是用激光束来探测周围环境的一种技术。作为无人驾驶汽车的核心器件,其市场规模超百亿美元。Strobe创始人兼首席执政官Julie Schoenfeld说道:“无人驾驶汽车能否成功部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激光雷达传感器。”

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推出的主要有4线、8线、16线、32线和64线。随着线数的提升,其识别的数据点也随之增加,所要处理的数据量也非常巨大。每多一线,成本上涨1万元,检测效果也更好。比较知名的有美国的Velodyne和Quanergy、德国的Ibeo等,国内有北醒光子、速腾聚创、禾赛科技等。激光雷达作为无人车配置中精确度最高的传感器,一直受限于成本高企而无法商业落地。

刚过新年,Velodyne LiDAR就宣布,其无人驾驶用16线激光雷达现在可以面向全球客户成本将降低高达50%,目前价格定在3999美元。而且不管是64线的雷达还是128线的新品,“只有客户有量的保证,价格其实都可谈”。这对于许多无人驾驶初创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

 

毫米波雷达通过发射无线电信号(毫米波波段的电磁波)并接收反射信号来测定汽车车身周围的物理环境信息(如汽车与其他物体之间的相对距离、相对速度、角度、运动方向等),然后根据所探知的物体信息进行目标追踪和识别分类,进而结合车身动态信息进行数据融合,完成合理决策,减少事故发生几率。

主流可用频段为24GHz和77GHz,分别应用于中短距和中长距测量。比于24GHz,77GHz毫米波雷达物体分辨淮确度可提高2~4倍,测速和测距精确度提高3~5倍,能检测行人和自行车;且设备体积更小,更便于在车辆上安装和部署。

相比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精度低、可视范围的角度也偏小,一般需要多个雷达组合使用。知名供应商有博世、德尔福、电装等,国内的北京行易到、承泰科技等已完成77 GHz毫米波雷达量产上市。

 

而依靠GPS+ IMU,无人驾驶系统就知道自己在哪(经纬度),朝哪个方向开(航向)。另外,IMU还能提供横摆角速度、角加速度等更丰富的信息,有助于自动驾驶汽车的定位和决策控制。

 

主流传感器特性

 

摄像头

毫米波雷达

激光雷达

车道探测

×

×

车辆探测

交通信号 标志探测

×

×

行人探测

√×

优势

低成本,封装便捷,利用可见光(主要是红 色)进行交通信号标志识别;能根据物体形状进行识别分类。

对物体运动轨迹可进行识别预判;全天候、全天时工作;可对一些被遮挡物体进行探测。

激光点云识别精度达到2cm,可建立完整3D 立体模型;

可在夜间使用。

劣势

所见即所得,黑夜和强烈光照下效果受影响;无法识别被遮挡物体。

静止非金属物体无法识别(信号灯颜色); 无法判断分类物体。

恶劣天气中,雾、雨、雪等细微颗粒会影响识别精度。目前造价昂贵,固态雷达精度分辨率不足。

 

 

 

(插入图:通用Bolt电动车装备了诸多传感器,其中包括了摄像头、雷达与两台激光测距仪,这套传感设备结合汽车辅助驾驶功能可以控制全车的油门、刹车以及实现行车自动化)

 

(插入图:特斯拉)

 

(插入图:谷歌Waymo)

 

未来的汽车将是软件定义的

总体来说,软件部分包含四层:感知、融合、决策、控制。软件平台首先需要获取摄像头或激光雷达采集到的信息,而且编码成可以使用的数据,然后对信息进行预处理,以保证传感器前方的物体在时间维度上是一直存在的,同时要落脚于车体坐标系之下,对从各个传感器得到的数据进行融合(如同人脑处理双眼看到的影像不是重影),最后据此做出正确规划,控制车体的速度和变道、超车行为等。

相对硬件而言,目前无人驾驶的软件平台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5G网络无人驾驶意味着什么?

未来的无人驾驶,它的后台核心一定有一颗在云端的大脑。而众多传感器获取的海量数据考验着车载系统平台的计算能力,但如果有延迟更短、带宽更大的5G网络连接云端大脑,无人车就可以搭载更高精度的激光雷达和高分辨率摄像头,高效处理大数据并帮助无人车做出最佳决策,将能够有效解决无人驾驶的诸多难题,特别是对车载电脑计算力的需求,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增强转向、刹车和制动的冗余系统,令无人驾驶的商业化早日落地。

5G网络带来通信速度的进一步提升,这将有助于无人车与外界的通信,包括车对车通信、车对人通信、车对基础设施通信,并将为无人驾驶产业创造诸多机会,也会进一步增强无人车行驶的安全性,拓展驾乘体验的舒适性,并有效保护隐私。

 

-------------------------------------------------------------------------------------------------------------------

 

 

现在的无人驾驶现状如何

现在的无人驾驶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是以谷歌、百度等科技公司为代表的越级式阵营,强调通过采集某一区域的高精度3D地图信息配合激光雷达在某一区域实现无人驾驶,但需要不断采集实时更新高精度地图。二是以传统汽车厂商及供应商为代表的递进式阵营,强调“万无一失”的复杂传感器组合识别周围环境,配合低精度导航地图(后期逐步整合高精度地图),最终与前者一样在任何区域实现无人驾驶。

相对而言,越级式阵营较难出现过渡性产品,而递进式阵营可商业化路径更为清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Waymo一开始就将目光瞄准了L4和L5的自动驾驶(百度曾经表示,它是除谷歌之外第二个以自动驾驶L4为研究起点的技术公司),却一直没有商业化落地,而以特斯拉、丰田为代表的汽车制造商则不约而同地选择站在自动驾驶发展的L2和L3阶段。

事实上,眼下各大车企所谓的自动驾驶实际上是将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功能集成进汽车的驾驶系统,让汽车变得更智能,能在特定条件下完成指定的“自动驾驶”动作,比如变道、自动停车、车道保持等,这也是未来两年内最快进入主流市场的自动驾驶级别(L2)。受限于法规完善,实际上路的车种只能发挥到最多L3的程度,这个阶段的自动驾驶汽车可能会开到你家里接你,带你去目的地时不走高速公路,而是在其他固定路线上低速行驶,且驾驶人必须随时做好介入的准备。

L4高度自动驾驶等级下,车辆可以辨识行人、路况、交通标示,车速较缓,能够自动转向、调头、刹车,当前方出现行人时,车辆会自动停车规避。此时自动驾驶零部件成本约在3100美元/车,车辆系统零部件成本将有470%的增长。

由于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科技创新氛围浓厚,国家支持力度很大,也拥有最复杂的城镇道路环境,在这样的环境发展出来的自动驾驶技术,可以很轻易地将技术研发成果转移到世界各地的市场,因此中国无人车市场备受全球关注和重视。在CES之前的发布会上,黄仁勋宣称:“每一辆制造出来的汽车都需要与中国兼容,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每辆使用DRIVE Xavier和DRIVE堆栈的汽车,都可以在中国运营。” 

 

 

Tips:自动驾驶技术分级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管理局曾对自动驾驶做出5个等级的分类,现已被全球认可。

L0为无自动;

L1为驾驶员操作车辆,个别自动驾驶装置有时发挥作用;

L2是一种先进的驾驶员辅助系统,即由驾驶员主要操作车辆,但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可以显著减轻驾驶员负担;

L3等级的车辆由自动驾驶系统来控制,但只能在有限的情况下发挥作用,驾驶员需要随时做好紧急情况接手控制的准备;

L4等级是“高度自动化的系统”,在启动驾驶后,驾驶人一般不必介入控制就能完成多数任务,但局限于地图绘制完善的区域;

L5时的自动驾驶系统已很成熟,能完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驾驶技术堪比老司机,车上连方向盘都不需要了。

 

各国关于无人驾驶的政策法规

2017年12月18日,北京出台了无人驾驶汽车路测指导性文件,北京成为我国第一个正式允许自动驾驶车辆上路测试的城市在国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可申请自动驾驶临时上路行驶测试单位必须购买每车不低于500万元的交通事故保险,须安装数据记录和提醒装置,测试员要求是三年以上驾龄老司机,无毒驾、酒驾经历。

而英国则声称希望成为第一个在路上出现无人驾驶汽车的国家。据《金融时报》报道,目前英国政府已准备在无人驾驶汽车的开发和测试上投入2.5亿英镑。

日本也在加大测试自动驾驶汽车,今年3月将会在日本道路上测试自动驾驶出租车,为东京奥运会做准备。

美国作为在发展无人驾驶持开放态度国家之一,不管是美国本土企业,甚至是国外企业都选择在美国测试无人驾驶汽车,可以看出,美国发展无人驾驶汽车领先全球其他国家。据悉,特朗普政府计划于今年夏天推出已修订的无人驾驶汽车指导原则,将调整无人驾驶汽车在法律层面遇到的限制。

 

还要多久才能坐上自动驾汽车?

让一辆高度自动化的无人车开起来,安全而且准确,涉及算法、传感器、云计算、控制……这是有史以来最难的问题之一,不管是运输人(私家车和公交)还是运输货物。无人驾驶所使用的核心传感器与传统汽车完全不一样,它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系统,现在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依然处在巨大的宣传周期中。不夸张的说,现在还没人能解决L5的问题。

领先的自动驾驶车现在刚刚达到L3车型量产的门槛,想在市场上买到那种能在任何情况下行驶到任何地方的全自动驾驶汽车还得等待很长时间。同时,自动驾驶汽车与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也是个巨大的未解难题。

无人车的问题不只是工程挑战,还涉及安全技术,一方面是乘坐出行的安全,另一方面则是警惕成为犯罪分子目标。相信很多人对《速度与激情8》中的智能汽车被入侵后,成为“僵尸车”,造成大量汽车连环相撞的画面记忆犹新。

法国巴黎银行的分析师预测,到2020年,汽车智能将成为“关键的差异化因素”。但它预计,完全无人驾驶汽车要到2025或2030年才能上路,部分原因是监管障碍。

穆迪则预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还要等40年。它在今年3月关于无人驾驶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到2030年,全自动或无人驾驶技术将会成为美国车辆上常见的选择;到2035年,它将成为所有新车上的标配;实现无人驾驶的普及则需等到2055年。

或许,“从2020年开启无人驾驶黄金十年”将是比较靠谱的说法。

 

 

什么生态系统最有前途?

商用的自动驾驶汽车到底会最先诞生在哪个行业?很多人都在揣测。是出租车?卡车?还是送货车?

卡车车队、送货卡车和自动驾驶出租车是三种完全不同的车辆。从实际道路情况来看,卡车车队主要行驶在设定好的高速公路上,而送货卡车的行驶路线也都是预先设定好的,似乎更容易推广。这是图森未来正在做的事情目前已经在美国和中国完成了L4级无人卡车长距离路测。在中国,物流运输成本占GDP的16%,因此国内有很大的效率空间可以通过无人车队提升;而在美国,货车司机供不应求,经常严重超时工作,无人卡车车队可以解决这些痛点问题,也同时提升运输效率。在解决了安全问题之后,无人卡车可能率先到来。

无人驾驶出租车面对的路况会比较复杂,它需要在城市环境里闪转腾挪,并安全的将乘客送到目的地,因此对技术的要求较高。但对共享乘车项目来说,它不仅可为无人驾驶技术提供数据反馈,推动算法自我学习、快速迭代,还可以有效解决用户取还车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为运营维护降本增效。这使更多正在转型或者在产业中还不够强大的传统汽车厂商愿意去推动,未来落地或许更快。

相对无人卡车共享出租无人车更受关注,原因是人们的消费理念正在发生转变。“在外面没地停车,要是遇到罚单200块一下就没了。”滴滴快车创始人程维曾说过:“十年后买车就像今天买一匹马一样奇怪。”在无人驾驶成为现实的时候,人们或许将更习惯于租车出行。未来汽车的形态可能都是社会共享的,打车软件和无人驾驶汽车结合,手握海量数据的出行服务商滴滴、Uber、百度、谷歌这样的公司将是未来产业链中最重要的玩家之一,拥有一大批无人车,人们按需招车,势必会掀起一股新一轮的智能出行浪潮。英特尔预测,无人驾驶将催生价值7万亿美元的“乘客经济”。

未来如果直接采取社会共享的模式,无人车可以有效淘汰低效模式,全局优化资源。这样的话车库、泊车位的建设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消耗社会成本,这也可以解放土地资源,社会车辆保有量下降,大幅提升路口通过率。而对于家庭而言,无需刻意去购买一台自家的汽车,平时可以无需担心汽车的养护,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养车的精力也可以放在其他提升生活品质、效率的事情上。

 

(通用已向美国交通部为其第四代自动驾驶汽车Cruise AV提出安全申请,将在2019年开始服务公共网约车,和Uber在美国市场争夺未来共享汽车的经营权)

 

 

未来的无人驾驶汽车怎样的

从各种关于无人驾驶的概念炒作来看,人们提到更多的是舒适和自由,汽车完全变成了一个可自动行驶的工具或旅游、工作、娱乐时的“移动平台”。但我们不妨大胆猜测,无人驾驶所能提供的并非只有安全、高效、便宜的出行服务,而将呈现多元化发展,带你装逼带你飞。蔚来ES8搭载的超大显示屏或者拜腾的超宽显示界面将成为标配,还有各种辅助驾驶技术应用得淋漓尽致,更有多种超强驾驶体验相随……或许就像蔚来对自家无人驾驶电动车EVF所描述的那样:通过全景座舱、智能全息屏幕等交互技术,实现了车与环境、人与环境的融合。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可以先对CES上的一些前瞻性技术感受一番?

 

 

深耕细分市场

2018年笔记本电脑前景展望

2017年中国PC市场犹如过山车,经历了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PC市场同比下滑10.6%,也经历了2017年第四季度有望成为过去20个季度中国PC的首次同比恢复正增长。可预见的是国内笔记本市场在2018年大概率走向复苏,而各细分领域产品的更迭乃至变革,将成为笔记本市场崛起的推动力。

 

轻薄型游戏本让市场持续兴奋

2018年,游戏笔记本预计销售470万台,游戏台式机将拉动高端消费PC市场持续增长。以《绝地求生》为代表的吃鸡游戏风靡,进一步点燃消费者对于游戏PC的需求,加之消费PC用户日趋年轻化,使得游戏成为驱动PC市场增长的重要因素。

 

雷神911 Targa、联想拯救者E520这类定位主流市场的轻薄本必然能会在2018年成为市场博弈的焦点,而“Max-Q”技术的普及,会让游戏本在安静、轻薄和性能的平衡上迈进一大步,一旦产品售价进入主流价位,有望引发新一轮的抢购潮。

电竞、游戏等内容消费有力推动游戏本持续高增长的同时,随着各笔记本品牌对游戏本市场重视度的提升,2018年游戏本市场竞争加剧的同时,极有可能诞生一些以游戏文化大IP为主题的定制本出现,进而从多角度刺激终端市场玩家消费。

 

多样化的轻薄本

主流笔记本轻薄化一直都是笔记本发展的趋势,不过后期0.1cm、0.01kg的重量与厚度削减已经很难给予终端市场消费者直观感受了,而2017年底登陆市场的ARM轻薄本却给整个轻薄本市场带来更多的可能。

高通与微软推出Windows10设备不仅仅是再一次让轻薄本厚度与重量得到进步,其重点在于基本满足大众日常应用需求的同时,将轻薄本续航时间提升到20小时左右,无疑有效拓展了笔记本应用性。

 除了高通笔记本有效提升轻薄本便携性外,多合一形态的变形本同样有望在2018年成为焦点。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大众消费者本身已经接受笔记本在多形态间切换的情景应用,而在移动互联网和轻办公需求的大环境下,变形本会在2018年得到更多终端市场消费者认可。

 

值得留意的技术变革

2018年笔记本带给人们的惊喜的恐怕不仅仅是产品本身,全新技术的革新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除高通杀入笔记本市场外,集成了AMD Radeon RX Vega M图形处理器的Intel Kaby Lake G处理器登陆市场,让人们惊叹于Intel和AMD这两个天生的对手也有合作的一天时,两者取长补短地共同守住入门级桌面PC与高性能便携笔记本处理器市场,ARM阵营想要顺利切入笔记本市场显然没有这么简单。

 在硬件技术革新的同时,亚马逊Alexa进入主流笔记本产品,并借助语音让笔记本成为智能家居控制中枢的做法,也让笔记本产品在应用上有了新的突破方向。

 

此外,屏幕高刷新率、人脸+指纹解锁等等技术应用的普及,都能让2018面的笔记本市场增添更多看点。

 

写在最后:应用情景细分化

游戏和轻薄成为2018年笔记本市场两个重要细分市场的同时,成熟终端市场消费者对个性和应用差异化的追求,必然推动诸如教育、设计师、编程等细分行业笔记本产品的崛起,而根据应用情景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完全有可能为某个场景专门定制笔记本,应用情景细分化也将成为2018年笔记本市场重新崛起的动力。

 

工夫在诗外

2018年芯片市场展望

2017年的芯片市场精彩异常,不仅仅有AMD的绝地反击,更有高通强势渗透PC领域,加上年末风起云涌的AI智能芯片和影响全行业的核心CPU缺陷,成功让芯片市场成为人们日常讨论的焦点,在半导体整体环境高景气预期下,2018年的芯片市场战火只会更激烈……

 

芯片之外的战役

提到芯片,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PC用的CPU,然而,随着个人PC消费市场饱和度的提高和增速的放缓,上游芯片厂商逐渐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个人消费类处理器之外的市场,这也符合整个行业发展的趋势。

 2018年初,Intel在CES 2018上获得“最佳开场”,全球首支数据乐队、100 架英特尔Shotting Star微型无人机灯光秀、12岁舞者Sophie用数据展示表演、无人飞行汽车Volocopter……各种黑科技堆砌起来的炫技让人全球科技粉眼花缭乱的同时,也全面展示了Intel在未来产业行业的布局。除了用8代酷睿继续巩固在个人消费PC领域的霸主地位外,智能驾驶、5G通信、AI、虚拟现实等领域都成为Intel重点布局的领域,而这些产业链的战略布局,也渐渐勾勒出Intel在2018年的产品生态蓝图。

 

雄厚的技术积淀和庞大的整体实力让Intel可以全方位地进行战略布局,NVIDIA则维持其在PC显示芯片强势的同时,将注意力放到了智能驾驶领域,并且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其在2018年必然会同Intel围绕汽车市场展开激烈的争夺战。

Intel和NVIDIA两家在非个人消费PC芯片领域的“跨界”耕耘是显而易见的,而高通则同样尝试着跳出移动处理器芯片的桎梏,基于高通芯片的ARM笔记本已经得到惠普、华硕、联想等巨头认同,低功耗、高续航的轻薄本或迎来新一轮的消费级芯片大战。

相对于积极布局“传统芯片之外”的Intel、NVIDIA,在2017年上演绝地反击的AMD在2018年应该更多关注处理器本身,除一大堆即将发布的新品外,大幅降价的Ryzen 7 1800X继续高举性价比大旗,也足以在消费级PC市场同Intel展开新一轮厮杀。

 

可预见的AI芯片之战

AI的快速崛起不仅仅带动了大数据、云计算的崛起,更推动了AI芯片的崛起,不仅仅是Intel、AMD、NVIDIA等老板芯片巨头积极布局AI芯片领域,谷歌、苹果、百度等互联网科技企业也积极布局,加上三星、华为等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让AI芯片呈现出群雄争霸的格局。

除了大众熟悉的智能手机外,AI芯片有望被AR/VR、数据中心等多个领域采用,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新计算需求,主要采用GPU、FPGA 等已有适合并行计算的通用芯片来实现加速,更有机会改变目前整个芯片领域的格局。

 

相对于海外企业称霸的传统芯片领域,我国寒武纪、深鉴科技、地平线机器人、比特大陆等企业在AI芯片研发及应用上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且在AI芯片不同的细分场景上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加上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有望在全球AI芯片领域获得更多话语权。

 

不止是拼规模的半导体芯片市场

2018年全球半导体芯片市场继续维持高景气的预判并没有太多悬念,但需要人们注意的是半导体芯片本身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周期性行业,持续高景气的市场必然推动新一轮的资本投资与扩产,全球性的增产必然导致竞争的加剧和成长的放缓。

2018年的半导体芯片产业应该会有一个不错的一年,但是成长也在放缓中,更进一步地说,整体产业和经济可能会出现下滑,除巨头们凭借规模优势保持强劲的综合竞争力外,中小企业更多的机会恐怕还是在细分市场。除AI芯片乱战外,虚拟货币的崛起也成功带动半导体芯片封测市场的持续高增长,异军突起的ASIC芯片让人侧目,而2018年有望登场的10nm制程ASIC矿机芯片有机会带来成本变动,从而分享市场红利。

 

在大众消费者眼里,工艺制程的进步才是关注的焦点,在10nm制程芯片渐行渐火的同时,三星和台积电已经围绕7nm制程展开新一轮的竞赛,而相关产品的进度必然成为2018年芯片市场关注的焦点。

 

写在最后:寻找芯动力

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芯片始终是各领域变革的关键支撑,而科技领域多样化的变革也为芯片企业带来改变的机会,夯实个人消费PC领域芯片市场的同时,Intel、NVIDIA、高通等巨头纷纷布局更多相关领域以谋求更多话语权,2018年的芯片市场有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更大,更清晰,更智能
2018智能电视发展趋势


1月9日,第51届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如约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正式拉开帷幕。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科技消费电子展会,CES不仅引领了消费电子领域的各项技术趋势,更是电视行业的重要风向标。每一年的CES上,各大电视品牌都会秀出自己的新技术和新产品,那么今年CES上各电视大咖们又秀出了那些“肌肉”呢?

 

2018年风向标:8K产品开始初露峥嵘,但普及还待时日
画质永远是电视的灵魂,也是每年CES上各个电视大咖们重点展示的方向。而在更高画质方面,更高的分辨率则是画质体现最为直接的一点。今年CES上各个电视品牌在画质技术最大的一个看点就是8K分辨率。如果说去年CES上的8K电视还只是厂商用来炫耀的武器,那么在今年CES上各个品牌大规模展出8K电视,则说明了8K电视技术正日益成熟。
作为8K技术的引领者,夏普早在2013年CES上就展出了8K电视。今年CES上,夏普更是展出了首款能达到量产规模的消费级8K电视。三星展出的QLED 8K电视重点展示了自己独家研制“黑科技”——可通过AI芯片对画质进行提升,将4K等不足8K分辨率的视频提升至8K水平,从而解决目前8K视频内容缺少的问题。而LG更是带来了首款88英寸8K OLED面板,分辨率增加至8K后,OLED电视更能发挥出自己在明暗对比度上独特优势,让画质得到进一步提高。让人高兴的是,国内品牌康佳也在此次CES上展出了自己的8K电视,为中国品牌在电视高新技术方面也赢得一些荣耀。
不过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清晰的认识到,目前8K电视依然还处于炫技阶段,在接下来的2018年里,各个电视品牌或许会推出的8K产品,但也仅是展示自己在更高分辨率上占有一席之地而已,8K电视无论是从价格上能够普通消费者接受,还是从内容上具有更多8K内容资源,都还有待时日。


2018年风向标:更大尺寸电视有望上市
一直以来,电视机都在向着更大尺寸努力。然而却很难解决价格,体积等多方面的问题,以至于目前消费级电视机的尺寸基本停滞在65英寸左右。但是在今年的CES上,LG展出的可卷曲OLED电视让世人惊艳,虽然目前展出的这款电视只有65英寸,但其充分发挥OLED屏可卷曲的特点为电视机的更大尺寸化带来了一个新思路。
与LG不同的是,三星在电视机的大尺寸上则采用了另外一个途径——模块化。三星在CES上推出的Micro LED电视“The Wall”屏幕尺寸达到惊人的146英寸,由于采用了多量微型LED(Micro LED)阵列组成,因此它的尺寸像拼图一样无限进行扩大,而且增加的数量与大小是没有限制的。
三星和LG可以说分别交出了自己在电视机大尺寸化上的答卷,从可行性上来看三星的Micro LED方案似乎要更胜一筹,因为理论上它的尺寸可以更大。

2018年风向标:智能电视向人工智能电视转变
自从数年前智能电视登上电视舞台之后,各个品牌每年都在优化和提升电视机的智能系统。在2017年备受追捧的人工智能将被加入到电视中,让智能电视转变为人工智能电视。事实上,这个转变很简单,就是加入了人工智能语音助手,让电视机具备了初阶的语音交互能力。比如,LG在新推出的新款电视中搭载了谷歌语音助手,而国内品牌海信发布的4K电视也将搭载亚马逊智能语音助手Alexa。
人工智能语音助手功能的加入,是电视厂商们对于智能家居领域的新一轮试水,面对汹涌而来的物联网浪潮,我相信在2018还将会有很多品牌将搭载人工语音助手,而在这方面国产品牌应该相对合资品牌更具优势。


2018年风向标:由内容竞争转向技术竞争,回归画质本色
从CES2018上各项新技术,新产品的情况来看,无论是8K、智能化还是QLED、OLED显示技术,我们能目前电视产品的竞争正向着技术、高端等方向发展,以往国产品牌打到内容牌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在继续发展内容的同时加大技术研发,走技术路线才是国产品牌能够屹立世界的根本。今年的CES上正显现着这种趋势,所以我们期待着2018年国产电视品牌有着更好的表现。

 

------------------------------------------
索尼——两条腿走路
面对QLED和OLED的争斗,聪明的索尼并没有完全投入任何一方,而是选择了两条路走路,继续推出OLED电视和LED电视。

索尼新发布的A8F系列4K OLED BRAVIA电视,与去年一经推出便名声大噪的A1系列相同,配备4K HDR图像处理芯片X1进阶版(X1 Extreme),及索尼独有的通过显示屏震动直接输出声音的银幕声场Acoustic Surface技术。此次,4K OLED BRAVIA电视家族新成员A8F系列,采用了新的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占用空间,增加了更广泛的置放选择。

同时,在LED电视方面,索尼继续推出了BRAVIA X900F系列4K液晶电视,搭载X1进阶版图像处理芯片,通过全新X-Motion Clarity技术精确控制运动的图像,最大限度地减少模糊影像,使动作画面清晰流畅。85英寸的大尺寸屏幕、呈现出高品质无残影的清晰影像,使用户观看快速移动的动作电影或体育内容成为一种享受。

 


三星——让电视机更大
三星电视在CES上最大的亮点就是一款名为“The Wall”的Micro LED电视。
从现场图片上看,这款电视“人如其名”,几乎就和墙壁一样,其尺寸可达到146英寸。据三星介绍,应用在这款电视中的Micro LED则是一种全新电视技术。相比OLED屏幕,MicroLED技术拥有更多优势,首先可以让LED单元小于100μm,从而解决掉烧屏的问题,设备使用寿命更长久。此外,“The Wall”无需彩色滤光片或者背光源,就能够带来非常不错的观看体验。而MicroLED屏幕在包括发光效率、光源寿命和功耗在内的多个方面更加耐用且高效,同时在模组厚度、屏幕响应时间、解析度、显示效果等方面也都远超OLED。如果MicroLED屏幕引入塑料衬底的话,做柔性屏也相当容易。

最为关键的是,“The Wall”采用了模块化的Micro LED拼接,因此理论上它可以做大无限大尺寸,为电视机尺寸的更大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LG——可卷曲电视震惊世界
LG Display这款卷曲OLED屏幕是世界第一台65英寸可卷曲OLED显示产品,从现场的体验效果来看,这款产品的画质承载了OLED具有自发光、超薄与形态自由三个特点。它的屏幕下方加入一个类似电视柜的收纳装置,OLED屏幕可以被卷曲在其中。此时,OLED显示技术终于以一个完全体的形态展现出来。


TCL——国货自当强
作为已经征战CES展十年之久的大国品牌形象代表之一,TCL不仅“霸占”了核心展区超过1000平米的显眼位置,还携带旗下X/C/P三大系列多款产品亮相,包括2018年新品X5、C6、P5。

X5作为XESS系列新品延续了该系列科技与艺术之美的理念,画质方面搭载了包括原色量子点技术、杜比视界(Dolby Vision)HDR影像技术 、Q画质引擎、四维场景优化等技术,增强了电视画质的表现效果,细节更丰富,色彩更逼真,层次更清晰。音质方面采用豪华定制的哈曼卡顿音响,并应用杜比全景声沉浸式音频技术 。

C6在音画质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它能够支持杜比视界,这项一流的端到端HDR解决方案能够实现更高的亮度和对比度,以及更全面而丰富的色彩。音质方面,采用哈曼卡顿音响,同时支持杜比全景声。而P5延续了该系列时尚潮流范的产品理念,配备了4000R的黄金曲面屏,5.9mm极窄边框和7.9mm超薄机身,再配合一体成型工艺、延续的智慧之眼设计与MEMC运动补偿技术,更加符合当下消费需求。

 

 “视”不可挡

显示器行业回顾与展望  

回顾近几年,显示行业看上去似乎很平淡,波澜不惊。不过仔细一想,这些年里显示器也有创新和发展,可以说从外观形态到技术的发展都有进步。比如在外观形态上,前几年的开始兴起的21∶9显示器到如今的32:9显示器;而技术方面,显示器刷新率一次又一次刷新高度。这些新形态和技术的出现到广泛应用都丰富了整个显示产业的发展,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聊聊显示行业的重点技术以及产品。  

 

240Hz刷新电竞新体验

前两年,很多显示器厂商似乎尝到了电竞显示器的甜头,所以推出了很多电竞显示器,甚至还打造了专属的电竞子品牌。电竞是硬件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也正是这个领域,推动了电竞显示器的发展。在2017年中,我们可以看到电竞显示器发展最大的可能要属刷新率——240Hz刷新率开始全面应用于电竞显示器中。虽然240Hz刷新率技术并不是近两年开始出现,但是真正全面普及和发展时期还是以2017年为开端。像ROG Swift PG258Q、明基Zowie XL2540、Alienware AW2518H等电竞显示器都采用了240Hz刷新率。而这些显示器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同为24.5英寸以及同一种面板类型。从尺寸大小可以看出,其实上游面板厂商也在推动电竞显示器的发展。我们也期待在接下来的2018年中,电竞显示器将带来更多的惊喜。  

 

显示器也玩“全面屏”

如果要说什么手机最火?我想非“全面屏”手机莫属。更高的屏占比和更好的视觉体验,让“全面屏”手机成为了消费者的首选。不仅仅是手机,从2017年开始,显示器也开始出现了“全面屏”。我们知道以往的显示器都在以超窄边框为卖点,不过窄边框仅限于左右两侧和顶部,底部由于有Logo和按键所以下面的边框较厚。而有的显示器品牌进行了革新,将下面的边框也设计成与左右和顶部边框相同的窄边框,这样显示器屏幕看上去在提升美观性的同时,视觉体验也更好。而这种屏占比更高的“全面屏”显示器在2018年中势必也将逐步成为一种主流。

 

全新32:9拔高比例新高度

虽然我们现在使用的还是以16:9显示器为主,同时21:9显示器也在前几年开始被广泛推广开来,可以说显示器比例在不断地发展着。而在2017年中,一种全新的比例来了,它就是32:9,有人说这不就是两块16:9屏幕拼合而成的显示器吗?虽然可以这样理解,但是从体验上来说,32:9显示器的视觉体验和两块16:9屏幕体验大不同。因为32:9显示器具有整体性,没有屏幕拼接出现的缝隙,所以在体验上更好。  

 

广色域不再是高端显示器专利

显示器在经过了多年进化后,品类越来越多,有用于游戏的电竞显示器、用于设计制图的专业级显示器……而还有一类显示器堪称资深玩家和高端行业用户的最爱,色彩的还原度高是其最大的特点,这便是广色域显示器。在以前,广色域显示器动辄数千上万元的高昂售价吓退了不少用户。不过,现如今随着显示器技术的技术和成本的不断降低,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不少的千元级广色域显示器。这对于普通大众用户来说,广色域显示器已不再是专业级显示器的专利。像冠捷系的飞利浦276E8QDSB、AOC I2789FH8、长城27WL79RB以及三星的C27F591FDC等产品,都是千元级广色域显示器代表。从厂商可以可以看出,千元级广色域的战争一触即发,而2018年或许将迎来千元级广色域显示器市场的爆点。  

 

写在最后:

小创新推动大发展(二级标题) 从更高的刷新率、“全面屏”新形态、全新的比例以及广色域这些发展趋势来看,这些势必都将在2018年中成为新的爆点。并且受制于显示器同质化的现象,厂商也将在电竞领域、消费级色彩领域有所创新发展。同时,对于显示器厂商来说,商用市场也将是2018年中国显示器市场的重点所在,政府、教育、交通及服务行业将是支撑商用市场发展的关键。

 

风再起时 真章毕现

简预2018移动互联与通讯市场

 

如果说人类的历史进步教会了我们什么的话,那就是真正的阶段性进展都不是来源于单一的技术突破,而是由同期的各种因素相互促成的。比如1760年,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就是由蒸汽动力的出现 、铁矿产量的提升以及第一代机械工具的开发和使用等多重因素构成的。同样,20世纪70年代初的PC革命也是微处理、存储器、软件编程等技术端口共同发展的结果。现在,迈入2018年的我们也正处于一场新革命的风口浪尖。这场革命就是属于人工智能的革命。然而“人工智能”这个宽泛的概念里,2018年的移动互联与通讯市场又有怎样的展现呢?

 

“历史悠久”的人工智能开始爆发

我们之前的文章就已经说过,人工智能其实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事实上,早在1950年,计算机先驱艾伦•图灵就提出过一个著名的问题:“机器也能思考吗?”但直到6年后的1956年,“人工智能”这个词才被首次使用。到今天,经历了将近70年的努力和探索,人类终于把AI从一个概念发展到能真正进入大家生活的技术现实。当下,有三种创新趋势正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和应用——首先是大数据。爆炸式增长的移动互联网、智能设备以及物联网无时无刻不在为世界生成新的数据。在当今这个日益数字化的时代,数据已经成为新的“石油”,同时也成为企业核心价值和竞争优势的源泉。其次,是无所不在的云计算能力,可以说,云计算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普及,并加速创新,这在2018年里会更加明显。第三个决定人工智能的能力的要素体现在软件算法和机器学习上的突破。如果说大数据是“新石油”,那么机器学习就是“新的内燃机”,能从复杂的大数据中识别出规律并加以应用。所以说,人工智能的加速普及和发展不是任何单一的技术突破所带来的,而是以上这些行业趋势所共同促成的。

 

微软人工智能及微软研究事业部负责人沈向洋博士(Harry Shum)曾把Al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比喻成一场“看不见的革命”。他认为人工智能将在越来越多的地方为人们提供便利,不论是个性化的搜索引擎服务还是新闻阅读体验,又或者是为用户的银行账号或旅行计划提供虚拟智能助手,甚至防止信用卡欺诈。这场人工智能革命将比以前任何技术革命都渗透得更加深入,却不会那么具有破坏性。

 

在2018年人工智能会有比较明显的4个趋势。例如,在2018年,人工智能将开始大规模应用。越来越多的公司将看到AI的价值,因此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在2018年开始飙升。据IDC预测,到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收入将超过460亿美元。到2021年,人工智能在亚太地区的投资预计将达到69亿美元,增长73%。例如,无所不在的虚拟助手。我们将越来越多地看到对话式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被应用在消费和商业场景中。据Gartner预测,人工智能将成为客户服务的核心技术,到2020年,超过85%的客户服务将在没有人工客服的情况下由机器完成。例如,更普及的大数据会助力商业决策。在数据比任何时候都重要的世界中,能够从数据中提取更多有意义的商业洞察,并将其最大幅度地赋予到相关员工身上显得极为重要。人工智能将通过汇总来自员工和商业应用程序的数据以及其他全球数据来完成这一使命。以及,建立人工智能的信任基础。EF认为,未来,不论是在政府层面还是在产业层面,人们将会针对人工智能中出现的管理和制度问题展开越来越多的讨论,就像电子商务兴起和云技术出现的时候一样。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公开对话将有利于我们以更公平、透明和可信的方式利用Al,促进经济发展,造福社会。这些,都可以在2018年里有所体会。

 

后App时代也许真的要来了

2018 年将是 Apple iOS 应用商店和 Android Market 推出10周年。自推出以来,App 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近10年来,应用经济在很多方面已经走向成熟:截至去年10月底,iOS应用商店和 Google Play 各提供超过200万款和超过350 万款App。此外,新的App正继续以爆发性的速度问市。有报告显示,在成熟市场中,用户平均每天花费2个小时使用App——相当于每年有一个月的时间在使用App。在过去的一年里,有超过40个国家/地区的每国iOS应用商店和Google Play综合消费额将突破1 亿美元(这还不包括我们中国国内的各种应用商店)。

 

如今,App几乎在所有行业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包括零售业、银行业、旅游业、快餐业、快消品和媒体和娱乐业。在更深层次上,这种成熟主要体现在App如何运用人工智能的切入去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一演变过程中。这种演变也不断地提高着人们对App的期望。便利性只是人们对于App期望的一个方面,它也是我们针对明年的应用经济的多项预测的基础。

 

可以说,全球市场的持续发展也带来了App盈利的不断增长。这一趋势将在明年得以延续,我们预测全球所有移动应用商店的消费额将同比增长约30%,在2018年超过1100 亿美元。游戏将继续占据总消费支出的绝大部分。然而,随着非游戏类App的增速超过游戏App,其所占的消费额比例在明年也会增加。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订阅服务的发展,并充分彰显了随着App为用户带来的价值范围不断拓展,应用经济正在日益走向成熟。这其中,与往年一样中国将在 2018 年继续成为应用商店消费支出的关键市场。事实上,我们预计中国的增长率将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区。鉴于中国是iOS应用商店消费支出的最大市场,这一增速也尤其显著。

 

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应用商店精品推荐带动总应用内购买收入攀升,为独立发行商在2018年创造更多商机。虽然应用经济庞大的规模让App以更多样的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也使得App发现变得更加困难。回想起去年6月,Apple和Google宣布对iOS应用商店和Google Play进行更新,旨在通过App推荐和编辑的精选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些新的内容在2018年将继续受到用户的青睐,我们预测这将对App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让人们的休闲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些类别的App往往以娱乐为中心,用户在浏览应用商店时,最有可能对此类App产生兴趣(在本刊1月期的年终专题内容里也有提到)。相反,当用户具有特定需求时,他们更倾向于依赖口碑或通过搜索来选择可以满足特定需求的App(例如,送餐、支付等)。

 

越来越“贵”的手机反而是趋势

在1月初的时候,迪信通发布《2017年消费者手机使用与手机零售年度报告》。这份报告显示,消费者在未来换机时数据显示,当前手机使用中,1000-3000元价位段的手机占到总体的63.8%;在未来换机意愿中,1001-2000元价位段手机占比开始萎缩,2001-4000元手机占到总体的61.7%。与此同时,消费者在考虑未来使用的手机时,大多仍会考虑当前品牌。其中,当前使用华为手机的消费者中,在未来换机时,仍有73.1%的人会继续选择华为;使用OPPO手机的消费者,仍有52.1%的人会继续选择OPPO;vivo占到54.1%;小米28.0%;荣耀20.9%;金立55.6%;三星47.9%;iPhone55.2%。

 

而《报告》也指出,品牌黏性正在逐渐形成,尤其是华为、OPPO、vivo、金立、iPhone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死忠粉。在换机频率上,一年一换到两年一换的消费者占比到达70.1%;男性有更大意愿在较短时间内更换手机。可以说,国产高端品牌正在形成,两千元以上手机将成为2018年的换机主力。

 

“不限量”的运营商2018年玩法

中国移动一直以主导运营商的姿态展示身姿。中国移动的这种底气,实际上就是来源于从2G时代就逐渐积累起来的庞大移动业务(相对于固定业务)用户群和巨量的营收利润(营收是联通加上电信的两倍,利润是联通+电信的5倍)。根据现有最新的对外披露信息,中国移动的移动业务客户接近8.9亿,是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相加后的两倍。三大运营商自2013年开启全业务运营以来,中国移动依靠在移动业务市场的优势主动补短其固网家宽不足,通过移动业务大量补贴固网业务,已经实现了家庭宽带规模的进位(中国电信第一,中国移动第二)。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依据其在固定业务上的优势,主动进攻中国移动的移动业务。依靠稳扎稳打,中国电信实现了移动业务进位(中国移动第一,中国电信第二)。作为主动尝试各种营销手段创新的中国联通,无论移动业务还是固网宽带业务都垫底,利润更是经历了巨大变动,甚至出现了巨额亏损。

 

在大概2012年左右,彼时中国联通还是行业内的老二,主动推出了震动行业内外的“随意打”。不知道是否借鉴了中国电信曾经的“移话+固话”网内免费的模式。中国联通推出移话“随意打”后,一时间,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慌了神,认为中国联通打开了行业无底线的竞争的“潘多拉魔盒”。国内的用户,更是惊呼天下大同在通信行业提前到来。因为噱头本来就是有名无实、名不副实的招牌。在市场营销学理论上,噱头营销,是指制造能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促销名头,以提高营销利润的营销方式。噱头营销虽然短时间内能制造一些营销效果,但也要有始有终,否则反而适得其反,引发消费者的反感。实际上经过一年左右的你来我往,“随意打”噱头并没有掀起波澜。

 

随着“混改”不断推进,中国联通与以BATJ为代表的主流互联网企业跨业融合持续增强,相继推出了以“不限量”为招牌的互联网套餐。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联通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的类似套餐种类不下几十种,合作对象甚至还不止BATJ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合作对象范围之广令人惊叹。有多家新闻媒体的公开报道称,中国联通与腾讯联合推出的王卡套餐用户已经突破5000万。5000万,确实是个大数字,毕竟联通自己才有2.5亿用户。消息一出,随即引爆了朋友圈,网络上更是一片赞誉之声,称中国联通拥抱互联网大获成功。

 

重压之下,中国电信和移动也都推出了各自的“不限量”套餐。与联通捆绑互联网应用的互联网“不限量”套餐不同的是,这两家的“不限量”套餐以“属地化”为特征,本地流量不限量,全国流量还是有特殊的策略。这样竞相降价的竞争,符合国家提速降费的大背景,更是助理移动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从使用者角度,用户确实得到了很大的实惠。从互联网企业的角度,不管是定向“不限量”,还是本地“不限量”,都实在地推动了其用户规模和业务规模发展。

 

对于读者和用户而言,肯定会疑问这种“不限量”套餐未来将怎么发展。对于以属地化经营为特点的运营商,无论是互联网还是本地化“不限量”套餐都不具有可持续性。现阶段,三家都会不遗余力,因为不敢竞争的结果肯定要丢失份额。所以即使是赔本赚吆喝,大家也都会咬着牙上。但是随着“不限量”套餐的门槛越来越低、价格越来越便宜,用户跨网的流动性将会越来越低。抢不到异网新增用户,运营商必然将会另谋发展之路,这也是2018年的一个看点。

 

如果把竞争对手仅仅限定为三大基础运营商,那就说明格局不够。因为万物互联时代,未来的竞争,肯定要超越目前的范围。所以,从2018年开始,运营商竞争的方向,既要着眼于人与人,又要着眼于人与物和物与物,也就是说把万物视为用户。从产品端,重建市场边界,并超越现有需求,以跨界和融合为目标创新产品和服务。从IT支撑端,探究用获客成本、新增用户、留存用户、活跃用户和活跃度等,分析用户与运营商的价值走势。从渠道端,不断拓展与用户的连接点,着眼于拉近与用户的距离,寻找并扩展用户与运营商的连接点,延伸用户与运营商的双向价值链。

 

后记

2018年的移动互联与通讯市场,会比2017年更有意思,这不仅仅是因为“技术定律”的理所当然,更是因为依托于人工智能突破的爆发性应用革新。所以,在这里,我们根本不关心今年会有多少“非常完美”的终端或者应用,我们只关心用户会怎么玩才更轻松。

 

终于起风了!

盘点CES 2018上的智能家居明星

有关智能家居风口的讨论从未停息过,而随着智能门锁、智能音箱在终端市场上的全面爆发,智能家居终于在CES 2018上成为毋庸置疑的明星,亚马逊、谷歌、百度等一众科技企业加上三星、海尔等传统家电企业和大量创业企业为展会带来了海量新品的同时,成功点燃市场对智能家居领域的热情!

 

不再只有炫技

很长一段时间,智能家居、智能穿戴市场给大众的印象更多是厂商们的自嗨,各种带有黑科技的产品不断炫技的同时却离人们生活很远,甚至有不少智能家居产品被质疑是伪刚需的存在。

而在CES展会上,智能家居产品近年来一直都是不容忽视的存在,只不过终端消费市场推进速度较缓的结果是智能家居产品往往成为CES展会上的常客却难以成为焦点。CES 2018的不同之处在于智能家居市场在2017年已经出现全面爆发的趋势,这让智能家居企业对于CES 2018这样的展会相当重视,即使是从不参展的谷歌也首次以独立展商的身份参展,并未人们带来了包括智能家居、购物、搜索、娱乐在内的诸多人机互动的Hey Google,配套1500多种设备的强大包容性让人心服口服,其中最为亮点的是LG和JBL的语音扬声器和耳机,以及索尼和TCL的电视机,全面覆盖人们智能家居生活。

除了首次独立参展且发力智能家居领域的谷歌惹人关注外,智能门锁、智能音箱等2017年智能家居明星产品同样成为CES 2018上的焦点,各家新品争奇斗艳的同时,让人们真切感受到智能家居离自己竟如此之近。

大量接地气的智能家居产品迅速成为CES 2018上的焦点,更为相关企业攫取了海量订单,而海尔、LG、三星等传统家电企业则倾向推出一体化的解决方案,着力解决智能家居领域长期存在的“碎片化”问题,这些都成为CES 2018上不容错过的亮点。

 

 

AI创造更多可能

AI本身就是CES 2018上的亮点,而以语音助手为代表的AI应用则在智能家居领域大放异彩。除人们熟知的智能音箱外,亚马逊Alexa、谷歌Hey Google全面渗透进入智能家居产品中,触控、语音、手势等多种控制方式同时存在于智能家居领域,AI智能对于产品的改进不仅仅在于人机互动,更在于对用户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从而提供更适合用户的个性化服务。

 

在不少人眼里,AI+智能家居才是整个产业的完成形态,单品智能化无非是智能家居的第一个阶段,而多个智能家居的互联互通才能让智能家居走到第二阶段,可这两个阶段都属于弱智能化,而唯有AI融入智能家居产品,智能家居将实现全自动、自学习、自感知的智能家居系统,给智能家居装上更为智能的人工大脑,完全解放人为控制家居,让所有家居拥有明白用户心思的能力,这样才会让智能家居完全过渡到第三阶段。

在第三阶段,智能家居完全有希望达到“比你,更懂你”的程度,以家居温度系统为例,它能很清楚明白的知道“冷一点”、“暖一点”的含义,甚至不需要用户控制就能完成自动调节,而类似光线调节甚至定时做早餐、自动洗衣服等等应用都将成为现实。

CES 2018给予企业在AI+智能家居产品及应用的展示平台,或许短时间这类产品无法落地,但其却会成为智能家居企业发展的方向。

 

依旧需要解决的标准化问题

在智能家居这个战场上,既有高通、英特尔、TI等老牌科技企业;谷歌、苹果、微软这些互联网巨头。也有海尔、三星、LG这些家电厂商,及广电、中国移动这类运营商。整个行业由巨头牵头制定标准,中小玩家踊跃参与,并逐渐发展壮大。

可问题在于每个巨头都希望通过标准输出获得尽可能多的话语权,这造成了智能家居领域标准混乱的现实问题,虽然CES 2018上各大终端企业都有尝试推出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可对于不同品牌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同样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

从目前来看,语音助手或成为打破不同产品壁垒的关键,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语音助手本身派系也非常多,即使百度、科大讯飞在国内拥有大量市场份额,但类似小米Yeelight语音助手这样的产品同样不断涌现,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样化的产品为用户提供丰富选择的同时,也或多或少会让消费者选购起来有些迷茫。

 

P2-P3:语音助手+产品

首次在CES搭展台的谷歌

谷歌从不参展的原因在于以往CES展会上,谷歌都是以其它参展商合作伙伴的身份进入CES的,而这一次,谷歌首次以独立参展商身份加入CES 2018并在两个场馆租下大面积展位,亲自搭建展区并派出十多名员工参展。

“Hey,Google”是谷歌首次参展CES 2018最强力的口号,铺天盖地的宣传语广告吸引了大量人气,在Sand Expo展厅内,谷歌设置了三个展位,其中的两个展位主要展示的是能通过Google Assistant助理控制的智能家居设备,比如插座、电风扇、电灯等产品。而在以Smart Display为主题的主场馆,谷歌找来了联想、LG、华为等制造商合作,大量整合Google Assistant的产品看得人眼花缭乱。

 

 

无处不在的亚马逊Alexa

在CES 2017大会上,亚马逊Alexa可谓是出尽了风头,频繁出现在各大厂商的发布会上,涵盖的产品类型包括冰箱、吸尘器、DVR、手势遥控器、灯、车载系统等,而经过一年时间的沉淀,亚马逊Alexa在本届CES上的表现同样抢眼。

今年的CES 2018上,智能家居产品依旧是亚马逊Alexa的重点阵营,除了智能音箱、智能门锁等产品的深度合作外,其更同宏碁、华硕和惠普等PC厂商合作让亚马逊Alexa进入PC领域更惹人关注。

华硕将在部分ZenBook和VivoBook笔记本中内置Alexa语音助理;惠普搭载Alexa的最新产品是Pavilion Wave桌面电脑。惠普表示,语音集成能够带来更强大的使用体验,客户可以通过简单问询Alexa来控制音乐、定时器、报警、智能家居设备等。

 

亚马逊Alexa尝试布局平台化打通PC同智能家居联系的同时,更将亚马逊Alexa布局到了智能驾驶领域,丰田在CES上表示它已经将亚马逊的Alexa语音系统带入到了丰田以及雷克萨斯的美国车辆中。

 

极广的产业布局和产品种类,让亚马逊Alexa再一次全面渗透CES 2108,“亚马逊没有参展,却接管了整个CES 2018展会”成为其最好的评价。

 

百度+科大讯飞给国人的惊喜

CES 2018上的中国军团表现非常抢眼,虽然Google Assistant和亚马逊Alexa的全球化进程很容易成为人们的焦点,但在国内语音控制领域拥有绝对话语权的百度和科大讯飞同样在CES 2018上给人们带来不少惊喜。

百度DuerOS除了与华为、vivo、小米、TCL、海尔、美的等企业达成合作,也打通了上游的芯片、模组厂商,如高通、ARM,以及下游的消费电子厂商,让DuerOS可以“交钥匙”一般被合作伙伴直接使用,也可以如“第二心脏”一般被预装在芯片中,实现了上下游畅通无阻。

“BAIDU WORLD@LAS VEGAS 2018”(2018百度世界大会美国场)发布会上,搭载DuerOS2.0的三款智能硬件产品——小鱼在家VS1智能视频音箱、Sengled生迪智能音箱灯(以下简称“小迪”)和popInAladdin智能投影吸顶灯闪亮登场,让百度展台聚集了大量人气。

而在此次CES 2018上,科大讯飞展出了在翻译、家庭、汽车等多种场景下的人工智能产品,旗下讯飞听见为CES2018“中国之夜”全程提供中英互译服务,作为中国人工智能企业代表在世界发声。此外,科大讯飞发布了全球首款人工智能耳机,并获得了“2017 年度优秀人工智能产业领导者”品牌大奖。

 

耀眼的智能音箱军团

作为智能语音助手落地最方便的产品,智能音箱毫无疑问是CES 2018智能家居领域的当红明星,从产品形态到应用情景,各式智能音箱产品在CES 2018上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造型新颖的渡鸦raven H:渡鸦科技联合与瑞典知名设计公司 Teenage Engineering 贯彻了简明的设计哲学,以极致的材料色彩还原保证“表里如一不掉漆”,其产品差异化和吸引力就来自于独树一帜的设计语言——跳跃年轻的色调、积木魔方式的“非典型”音箱造型、一条老电话式的复古电源线。

 

颜色上不是常见的黑白灰色调,而由橙、红、蓝、绿四种颜色、八个模块拼接而成,且顶部的touch面板可单独拆卸,在相同的wifi或蓝牙条件下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并且打造DuerOS 2.0语音助手。

 

能在浴室用的TicHomeMini:出门问问在CES 2018上展出的产品为海外版TicHomeMini,它是全球首批搭载Google Assistant(谷歌助手)的智能音箱之一,也是全球首款便携防水的无线智能音箱,通过了IPX6防泼水等级认证。便携以及防水的设计将智能音箱的应用场景从客厅、卧室扩展到户外、浴室等更多地方。

 

 

主打融合应用的叮咚Play:京东智能音箱最新产品叮咚Play亮相在CES 2018上的英特尔展台出现,这款新品最大的特点是配备了8英寸液晶大屏,这是目前中文智能音箱领域首款配备大面积屏幕的智能音箱,同时还拥有视频通话、人脸识别等诸多功能。

 

 

巨头们的生态战役

如果说智能音箱是智能家居企业市场竞争中一城一地的攻守竞争,那一体化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就是巨头们战略级别的碰撞了。海尔、华为、TCL、小米、阿里、百度等公司带着新产品及解决方案亮相美国拉斯维加斯,新颖的技术和产品赢得市场肯定。

 

不断进化的海尔:早在2014年,海尔就推出U+智慧生活平台,而在CES 2018上,海尔展出了首个智慧家庭成套解决方案,该方案以开放生态圈为基础,以物联网为联结,从智慧客厅、智慧厨房、智慧浴室等5大空间内的馨厨、魔镜等智能电器为交互控制中心,将空气、用水、美食、洗护、安全、健康、娱乐7大生态圈并联起来,为用户打造“全屋智能”的生活场景。

 

 

想要做智能家居连接者的华为:华为在CES 2018上除了展出去年发布的年度旗舰Mate 10 系列外,重点便是在智能家居。而华为发力智能家居的方向不是生产家电,而是打造智能家居的连接器。

HUAWEI WiFi Q2成为华为为智能家居生态打造的“新枢纽”,通过这款路由器能连接智能家居设备,华为智能家居App可自动发现、一键连接、统一管理HiLink智能设备,并支持智能场景推荐,打造智能、开放的联接平台。

 

人气超高的小米生态:2018 CES上,小米发布与Oculus联手打造的VR一体机Oculus Go,而小米生态企业成为人气关注的焦点。类似润米科技的Puppy1智能跟随旅行箱、智米科技的空气净化器和除菌加湿器、全直流变频空调等一系列智能家居产品,都让小米生态的名称为人所熟知。

 

五花八门的智能家居产品

无论是以智能音箱为代表的热门品类还是巨头们主导的智能家居生态,都让CES 2018增色不少,而一些新奇的智能家居产品,同样聚集了不少人气。

 

科勒Konnect智能卫浴系列产品:美国高端卫浴品牌科勒在本届展会上推出了名为Konnect系列的智能卫浴产品,当中包括支持语音控制、音乐播放、灯光效果的花洒,可作为Alexa智能音箱使用的浴室镜,可自动防洗澡水的浴缸,可控制水量的龙头,内置暖脚器、加热坐垫、氛围灯、音乐播放和清洁功能的马桶。

 

 

Nest x Yale智能门锁:Nest x Yale智能门锁或许产品品类概念并不新奇,但其却是智能家居领域的两大巨头——Nest和Yale联合推出的产品,可以存储250条不同的PIN码,用户可以通过设置让不同的密码只能在特定的时间段使用。

 

 

Nanoleaf遥控器:CES 2018展上亮相的Nanoleaf遥控器可以让你控制同品牌的智能照明系统,或者是苹果HomeKit生态系统当中的产品。Nanoleaf的使用方式也非常特别,用户可以为它的每一面指派特定的模式或任务,并通过翻转来激活它们。

 

 

索尼Aibo机器狗:索尼本次带来的新版Aibo机器狗依然配备了摄像头和麦克风,可以学习不同的命令,它甚至还能够根据不同的使用者来调节自身的行为。在千篇一律的服务型机器人面前,Aibo机器狗的确很容易吸引大众目光。

 

 

写在最后:让生活更便利的智能家居

从“下一个风口”到“风口之上”,智能家居终于在CES 2018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大批智能家居产品不仅仅是遥不可攀的黑科技产品,更真正贴近人们日常生活,从门锁类的替代、家电类的升级到应运而生的语音控制中心,全面渗透大众长生活的智能家居产品完全可以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登录注册 后评论。
n
Copyright © 2016 vantk.com 远望资讯 版权声明. 经营许可证:渝B2-20030004-10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8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