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18年11期

11期

10期

09期

08期

07期

06期

05期

04期

03期

01期

写了 94 篇文章,被 2 人关注,获得了 9 个喜欢

事故频发,聊聊滴滴出行那些事

文/ 罗乐

最近,滴滴出行(以下简称“滴滴”)处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从自家投资人张恒坐个“滴滴打车”结果变成了“滴滴打人”开始,滴滴就可以说是流年不利。而当空姐被害一案爆发后,舆论对于滴滴的不满也达到了极点。

 

一个“歪屁股”的仲裁者

从一开始的单纯的出行平台,到如今的过街老鼠,滴滴的形象迅速崩坏,而仅仅把这归咎于运气问题,那有点说不过去了。当我们剖开现象看本质的时候,或许会发现根源出在滴滴自身的制度上。

 

仲裁者“歪屁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阿里巴巴、京东和拼多多这样的电商平台,在遇到购物纠纷时,往往都会有自己的倾向性。至于最终是倾向于消费者或者商家,决定性的因素就是利益。不过,能够做到像滴滴这种“歪法”的企业,还是非常少见的。

 

在张恒被打之后,人们才发现,滴滴在滴滴司机和消费者之间,扮演的不是一个调停者的角色,而是“我不能解决问题,我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的角色。一旦遇到纠纷,客服的选择往往是拖延时间,并争取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者建议消费者去报警。而在此过程中,客服既不会提供滴滴司机联系方式,也很少会封掉滴滴司机的运营资格——这也意味着,消费者在绝大多数纠纷中,都处于一个弱势地位。

 

甚至在空姐遇害之后,被害人的同事也爆料称:还有其他人也曾遭遇过同一个滴滴司机的性骚扰,而对此滴滴采取的措施是给了一张50元人民币的抵用券完事。可以说,滴滴的“歪屁股”足以证明:在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次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海恩法则诚不我欺。

 

越走越远的滴滴,还回得来吗?

滴滴对自己的司机百般袒护不是没有原因的。在滴滴于出行大战中大获全胜之后,它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实现盈利。为此,提高消费者的出行成本,降低司机的所得就是必然选择。但在此过程中,很多司机因为无利可图而退出了这个市场。尤其是滴滴顺风车,更是因为薄利,而很难在经济利益上吸引到司机。这时候,滴滴的选择就是做社交,通过打社交擦边球来吸引司机去做滴滴顺风车,并试图以此来保住自己在这一块市场中的话语权。在这过程中,司机在滴滴心目中的地位就自然而然的上升了,而乘客则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滴滴眼中的一种单纯的,甚至可以被牺牲的资源。

 

为了吸引滴滴顺风车司机,滴滴甚至允许顺风车司机评价乘客,并与其他顺风车司机共享评价,让这个系统具备了相当的社交功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的滴滴,此时已经很难回头。

从滴滴最近的举动来看,它显然不安于停留在出行市场中——手里攥着青桔,还与ofo藕断丝连,然后它又介入了外卖市场,并顺手拿了个支付牌照。滴滴似乎想要努力摆脱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影子,逐步成为互联网市场的新一极。但从最近的一系列事件看,滴滴的良心显然没跟上它的野心,而这也许是许多互联网企业的通病……

登录注册 后评论。
n
Copyright © 2016 vantk.com 远望资讯 版权声明. 经营许可证:渝B2-20030004-10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8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