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 1577 篇文章,被 4 人关注,获得了 11 个喜欢

待到百花成蜜时

“规模与利润并重”让小米2023全面提速

文/ klr

 

 

 

前言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2022年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宏观环境会逐步转好,但全面复苏仍旧需要一点时间,因此小米将会启动“规模与利润并重”的新经营战略,强化风险管控,注重稳健经营。而在这次战略性表态之后不久,小米就迎来了其进入2023年之后第一款具有里程碑意义和创新价值的“机皇”小米13 Ultra。

 

3月底,小米发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该公司第四季度总收入达到660亿元,较2021年同期下滑22.8%;经调整净利润为15亿元,较2021年同期下滑67.3%。其中包含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12亿元。无论是智能手机行业市场竞争逐渐加剧,还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受到来自不同环境的各项阻挠,小米的2022年与众多企业一样,是充满机会但也压力并存的一年。

 

实际上,2022年对于每个领域的头部品牌而言,都充满了“敌意”,小米也没有免俗。然而,出于一贯对研发创新的重视、对于高端化探索不破不立的信念、对于经营管理升级的规划、对于为投资者创造长期价值的坚守,小米集团在2023年的“弹性反冲力”也会有业界普遍预期的“有劲”。此刻,这种“有劲反弹”的呈现,由小米13 Ultra开启。

 

“风浪越大,鱼获越有价值”

 

2022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2.86亿台,同比下降13.2%,创有史以来最大降幅。时隔10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再次回落到3亿以下市场大盘。这样的情况,不可能不影响到作为行业头部品牌的小米。但是,在智能手机业务全球整体大盘下行的情况下,小米依然实现了高端化上探的筑底任务,全球出货量连续两年稳居前三,ASP稳步上行。高端化战略的坚定执行,成就了小米集团稳健的业务表现,是小米与市场不确定性顽强抵抗的“撒手锏”。

 

显然,高端化市场的进入、巩固、发展,是任何一个成熟的品牌必然经历和必须完成的任务。业界的共识是,高端没有捷径可走,需要清晰的战略定位、持续高强度的投入、技术支撑下的消费者心智占领和下一代终端入口的引领,才能在终端产业建立起影响消费者的关键流程和标准定义话语权。雷军和小米,早就明白这个道理。

 

多早呢?从2011年小米手机刚刚起步的时候,就明确了高端化的方向,只是因为各种原因而被很多人误解。而当大众真正开始看到小米“高端化雄心”被明确展现出来的时候,则是2020年。也可以说,始于2020年的初步探索,到如今的“一机两颗自研芯”,小米集团的高端化战略渐入佳境,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闭环。

 

可以说,2020年到2022年是小米高端战略的三年探索期,有成功有坎坷,整体两胜一败:2020年,小米10冲击高端,3倍于目标的成绩,收获一场大胜;2021年,小米11系列突破设计与工艺美学,却遭遇了滑铁卢,小米以此也明白了“性能重要但不能过于激进”,高端的价值核心在于“体验”;2022年,小米12系列从性能领先到体验优先,正式将高端化明确为集团战略,旗帜鲜明对标苹果,达成全年高端产品口碑最好的成绩。

从2022年下半年到目前,小米共发布了三代高端产品,包括全年影像最巅峰的小米12S Ultra、从参数领先到体验优先的理念转型产品小米MIX Fold 2、小米高端化战略三年探索的答卷之作小米13系列等。根据第三方数据披露,自小米13系列发布后,其连续七周在国内4000元~6000元价位段的安卓市场中销量第一,且近六成新客来自苹果、华为,净流入也展现了小米高端的吸引力。

 

而据Counterpoint数据,2022年全球高端手机市场销量增长1%,其中小米高端份额位列全球第四、国产第二——小米并肩华为、对抗苹果三星的态势依旧,持续引领国产高端手机的全球化布局。结合“京东好评率高端口碑最好是小米”和“两款高端旗舰全生命周期不降价”的客观事实,小米手机在高端市场“量质双升”的表现非常明确。

总之,小米高端探索的这三年,实现了三个战略目的:产品观的巨大升维;推动技术研发的显著跃迁;体系建设与组织变革的驱动力提升。

 

所以,2023年4月18日小米13 Ultra的发布,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它开启了小米影像战略升级第二章”,再次证明“小米高端化量质双升,步入正循环”。有业界评论小米13 Ultra标志着小米手机的高端化发展之路在未来三年会进入成熟期,正是此理。

 

当然,“量质双升,步入正循环”的结果,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高端化助力”要素。在智能手机行业并不景气的节点,小米高端机型配合小米智能工厂,实现了性能、屏幕、影像、续航、系统体验等多项核心体验的全面升级。毕竟,这几年手机行业都在不停地堆砌配置,但长期来看,要在复苏中比对手提前抓住领先的机会,变革和创新是必然的要素。对于国产手机厂商来说,首先要进行核心技术的突破,抓住整体产业链供给的主动权,小米深谙此道。

 

一个最近的例子。小米13 Ultra 采用 6.7 英寸专业 2K 超色准屏幕,这是由小米与华星联合研发的首款国产2K LTPO屏幕,全力打磨新一代C7发光材料,它在发光效率、可视角度、最大亮度等多项指标上实现了对E6屏幕的实力超越,峰值亮度最高可达2600nit,让高端国产屏首次实现全球引领。

 

宏观新增长周期的乐观局

 

前文提到,手机市场的艰难已经是这几年大众预期共识,手机性能体验升级的放缓再加上市场饱和与宏观消费下滑等因素,很多手机厂商的2022年都不太好过。当然,类似的艰难处境,每个品牌的理解和处理,都意味着不同的答案。

 

从财报看,2022年全年小米集团实现总收入达2800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后净利润为85亿元人民币,85亿元包含了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中创新业务上的投入31亿元(导致利润下滑的因素中,很重要的一项是明年汽车计划量产,大量研发经费虽然拖累了财报数据,但也意味着未来新的发力)。稳固业绩取得的背后,是小米集团的各项业务都保持了足够的韧性。如果把这份成绩放置于手机市场的大环境之中,并不令人意外。

于小米而言,眼下是关键的承压之时。要知道,手机业务占比6成,仍然是小米的核心业务。除了高端市场的量质双升,整体市场的巩固也不可忽视。小米2022年全年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5亿台,2021年同期为1.9亿台。第三方数据显示,50.1%的用户在更换手机时会继续选择小米品牌,忠诚度在安卓阵营排名第一,这说明小米在残酷的环境中还是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手机产业,IoT产品的几大重点品类均实现逆势增长,全球出货量位列前茅;互联网服务克服艰难外部环境实现同比增长,其MIUI月活跃用户数再创历史新高;在全球化进展中领先一众中国品牌,在数十个国际市场建立起极强的竞争壁垒。

说到MIUI的话题,还可以展开聊几句。在于持续增长的用户数量,那是增加企业信心更为强势有力的数据指标。前面提到,小米集团在全球及中国大陆的MIUI月活跃用户数屡创历史新高,2022年12月,小米全球MIUI月活跃用户数达到5.82亿,全年净新增7330万。其中,中国大陆MIUI月活跃用户数达到1.44亿,全年净新增1380万。与此同时,互联网业务也初见成效,小米集团全球电视月活跃用户数超过5800万,其中电视互联网付费用户同比提升23%至600万人。2022年,小米集团电视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5%。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小米根基”,有受众群体的庞大基数支撑,一切新方向都有强动力。

 

可以说,广泛的业务线分担了小米的风险,也提供了更多的增长可能性。在互联网、AloT、可穿戴设备将以及造车领域,小米都有着明显的进展,被予以众望的造车业务进展顺利,据雷军透露,小米造车计划进展超出预期,将按照原计划的明年上半年量产。汽车量产上市后,与AloT和手机的生态将打通,有望促进整个业务线。

 

同时,挑战意味着新的机会空间。得益于小米集团稳固的全球化架构与多元化的分布,小米智能手机业务基本盘稳固。2022年全年,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5亿台,连续第二年稳居全球第三。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小米在国际市场中的卓越表现。在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前三,在全球69个国家和地区,小米出货量排名前五,在欧洲、拉美、东南亚、中东等各个重点市场上,小米建立了极强的竞争壁垒,稳居市场前三。

即使2022年到目前整个市场还在有序复苏,但小米的提前量布局是颇具成效的。毕竟,2022年的下滑是整个终端市场的客观存在,而小米自身产品的竞争力非但没有减退,反而更强了。一旦消费市场恢复,也必然带动小米的业绩恢复。

 

市场的恢复,是一件可以预期和正在加速的正向存在。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此前同比下跌1.8%反弹至同比增长3.5%。

 

这种复苏首先传递到小米的渠道端。2022年,线下渠道受到不可抗力影响,小米之家的客流量下滑,但线下渠道支付额依然实现增长。2023年,伴随着消费复苏,小米线下渠道也强势复苏。2023年春节前后的两个月,小米线下单店的GMV实现了30%的增长。尤其是在2023年2月底,线下渠道为小米13系列贡献了约55%的销量。当年,线下渠道让小米走出低谷,也是如今小米的基本盘,是一切可能的根本。

在海外市场方面,每个品牌都遇到很大的压力,甚至有些品牌已经从一些国家退出了。但我们发现,小米还是坚持在全球拥有非常完整的基础渠道布局。如卢伟冰所说,这是小米的海外业务在市场回暖之后能够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调校。而且,全球市场确实非常大、非常多元、非常碎片,加上这几年地缘政治的影响,小米在海外战略性市场的建设上也会有新的举措。基于这样的考虑,小米选取了全球大约20多个国家作为小米的战略市场,在这些市场中进行比较重的投入。 据canalys 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数据,小米在欧洲市场排名第三、紧咬Apple仅差1%。“它不但对公司的高端化战略,还对小米手机AIoT战略的落地都非常重要”,卢伟冰强调。

 

随着稳经济政策逐步落实和消费能力的加速修复,笼罩在全球消费电子行业头顶的阴云逐渐散去。首先不能丢了信心,小米对于信心这件事,从来不缺。

 

“规模与利润并重”

 

有基本盘,有大环境复苏的预期保障,小米自身也需要策略的调整。宏观和微观,客观与主观,都是成功的要素。于是,小米最近宣布了“规模与利润并重”的战略,既不放弃可能的增长机会,也要为接下来的机遇储存能量。简单理解,“规模与利润并重”的集团经营策略,就是优化内部管理结构,持续推进降本增效,提高运营效率。

 

首先,落到财务数据上,是经营健康度的明显提升。去年第四季度,小米整体库存金额为504亿,同比下降3.7%,环比下降4.8%,存货数据相较2021年减少了近20亿元。

在利润承压的情况下,小米手机仍然维持着9%的毛利率,整体毛利率为17.0%,超过近5年15.2%的平均毛利率。卢伟冰表示,如果汇率等外部因素能够保持稳定,接下来小米手机的毛利率有望提升到10%以上。毛利率的提升,一方面受益于销量结构的改善。在销量整体下滑的情况下,小米的平均单价却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111元,说明高端机的销售整体占比提高。同时也有开支的缩减,四季度,小米的营销费用同比减少4亿元,行政开支也有所减少。

卢伟冰强调,小米目前非常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降本增效。从目前来看,整个市场还是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在几个重要的器件如SoC、内存、屏幕、相机、镜头等方面,业界还是看到有成本下降的趋势。由于供求关系并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小米还没有看到成本反弹的情况,在降本方面小米还是有比较大的潜力。

 

更重要的是,“开源节流”不会影响研发层面,小米仍然保持着积极的投入。对于任何一个有长远规划和目标的企业而言,研发都是一件持之以恒的大事。在研发人员方面,小米的研发人员占比逐渐提升,截至2022年12月底,小米集团研发员工占总员工人数中占比进一步增长到50%。而在业绩的丰厚回报与产品的商业化成果之外,小米集团所拥有的专利数量也极为可观。

 

截至2022年12月底,小米集团的全球专利授权数3万件,覆盖超60个国家和地球,全球专利申请数6万件。更容易被大众看到的数据是:2022年,小米的研发支出超过了16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亿。按照卢伟冰的说法,小米未来五年预计会投入超过1000亿元研发。

记得在MWC 2023展会上,小米发布300W神仙秒充、无线AR眼镜探索版等一系列创新产品,并宣布预研固态电池技术,都是媒体报道的主角。其中,首次亮相的AR眼镜,是行业内首个无线分布式计算产品,不仅拥有视网膜级光环境适应显示体验,而且支持创新微手势交互、完整大屏应用生态以及丰富互联互通场景,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固态电池则具备高能量、抗低温、超安全等特性,成功研发后,也将显著改善手机续航。

 

的确,增加研发投入是小米近几年的一贯战略。记得在2018年,刚上市的小米研发投入同比增长超过80%,最近五年里,小米研发投入的复合增长率超过了38%。小米在高端机、IoT等业务上的突破,很大程度正是得益于此。

 

 

后记

 

小米曾经上演过逆风翻盘。“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手机公司销量下滑后,能够成功逆转的,除了小米。”这是雷军在六年前的掷地有声的坚信。如今小米再次面对熟悉而又陌生的新挑战,大众的信心更足。有人觉得行业的艰难还需要时间去消解,这是事实,但小米也不再是当年的小米,它“厚度”和“广度”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在新一波市场竞争即将开始之际,小米不仅交出了一份涵盖研发成果、全球化布局和管理改革在内的答卷,体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发展优势,而且有望通过提质增效和创新业务的落地,步入新一轮向上发展周期。

 

总之,和所有科技企业一样,小米在“减少营销费用,改善利润结构,增加研发投入”的框架下,也在求稳求实,把更多的钱投向更长远的未来。所以,在悲观情绪浓郁的大环境之下,小米的成绩单虽然看起来不耀眼,但核心竞争力与未来潜力兼具,也为资本市场创造了想象空间。

登录注册 后评论。
n
Copyright © 2016 vantk.com 远望资讯 版权声明. 经营许可证:渝B2-20030004-10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8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