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今日头条从知乎挖走300大V的事件持续发酵,这场针对大V的优质创作者之争再一次将内容大战推向了高潮。无独有偶,不仅仅只是在知识内容领域,这场BAT巨头们纷纷入局的内容争夺战火已经蔓延到当下几乎任何一个有关内容的领域,其中,短视频的战争最为激烈。 确切来说,短视频发迹于2014年,继短视频社交鼻祖Vine卖身Twitter一路走高之后,国内掀起一股短视频热浪;而同样继2016年Twitter宣布关闭Vine之后,短视频上半场的野蛮生长也终于随之落下帷幕,短视频进入优质内容PK的下半场。这意味着,低质、同质的短视频内容时代正在结束,精耕细作的优质短视频内容时代正在到来。 对于内容分发平台来说,从混战到幸存,构建一个完善的短视频内容生态,尤其是创建出一个良性的商业化模式,以确保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孵化和输出,将成为平台延长寿命的关键。细数国内外知名的视频内容平台,其发展动向或多或少能看到行业未来的影子。
-
自从2016年4月传出亚马逊Echo音箱在北美销售超过300万台的消息之后,所有的厂家都不淡定了,而充斥于网络报纸杂志间的有关智能音箱的各类文字大都传递出一个信息:谁会是下一个Echo? 2016年5月19日,谷歌在年度I/O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定位较低、以区别于Echo的Google Home。随后的6月2日,科大讯飞和京东合作推出叮咚智能音箱。而在今年,离产品上市预计尚有半年(12月在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正式发售,但不包括中国地区),苹果就迫不及待地在6月6日的2017WWDC开发者大会上发布HomePod。7月5日,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正式公开亮相,并推出天猫精灵X1。7月26日,小米亮相小米AI音箱,将价格拉至超低的299元!这还没完,Facebook前不久也透露,正在开发一款智能音箱,预计对标Echo Show;在7月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展示了一款加入人工智能操作系统DuerOS的智能音箱产品;腾讯智能音箱“耳朵”预计年底会发布…… 在2017年,智能音箱这个针对智能家居的“大内总管”火了。但是,你对智能音箱又了解多少?今天我们就有关语音交互“硬”道理之智能音箱跟各位看官谈谈。
-
2017年已经过去三个季度,目前正是各家智能手机品牌的全面屏产品争先亮相的时刻,此前传言的智能手机全面屏大战正式引爆,作为智能手机又一次设计上的革新,各路品牌厂商和消费者都非常看好,因为已经很久没有一个新鲜的设计方式为智能手机洗牌了。但,除了全面屏这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一些曾经“消失”的智能手机品牌在今年陆续回到了中国市场,这也是非常吸引消费者的一件事,一方面是品牌自身在当年积攒的一些人气,另一方面是品牌旗下的产品在当年创下的神奇传说,以及为消费者丰富了现有的一些智能手机品牌的选择,那种老品牌回归的方式,真的能延续当年到一些传奇故事吗?还是说会另辟蹊径,走向另一个美好的舞台?这一切有待消费者和市场的考验。
-
这是VR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2015年VR起步,2016年被称为VR元年,但旋即在年尾引发“寒冬争议”。研究机构Canalys近期发布报告,2017年一季度,美国消费者贡献了全球VR市场40%的销售额,日本上升到第二位,达到14%,中国的市场份额则下降到11%,退居第三位。Canalys认为,中国消费者似乎对VR无动于衷,用户也不愿意为包括VR在内的内容付费。这多少反映了现实,一大波企业奔着眼镜、头盔等硬件而去,抢着做平台、做入口,但内容的稀缺掣肘了VR产业的良性循环。VR追求的是沉浸式和场景 化体验,但时下用户的参与感太过薄弱,只充当观众的用户量级显然无法支撑VR的全民热情。 如同所有的新兴科技领域一样,VR成长的方向并没有问题,但拔苗助长式的成长却在短时间内透支了整个VR领域的成长动力。事实上,足以颠覆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VR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需要巨大资源的投入和时间的沉淀,而无论哪一个方面成长的背后,都是无数金钱和资本的推动。缺乏场景化的VR的确面临寒冬,但在巨头的带领下,只要具备足够的时间,其未来市场还是相当美好的。